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行路悟知录--肖纪美院士谈治学和人生

行路悟知录--肖纪美院士谈治学和人生

  • 作者
  • 肖纪美 著

本书是关于肖纪美院士治学方法和人生感悟的图书。作者肖纪美院士从自己几十年的学术经历开始讲述,分上、下两篇,首先阐述四方面的“实践悟知”:道理,方法,材料,问题;然后选择作者生命中的五件趣事——命运,学习,科研,读书,著作,论述“人生”过程中的“行路悟知”。书中不乏大量科技、人文、方法论知识的阐述,读后引人深思,使人颇受启迪。 <br>本书可作为广大理工科在校...


  • ¥25.00

ISBN: 7-5025-7584-7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05-10-25

图书介绍

ISBN:7-5025-7584-7

语种:中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5-10-25

装帧:平装

页数:240

图书前言

2004年12月13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的“中国材料名师讲坛”上,过誉地被邀请作题为《材料学老师行路悟知浅谈》的发言,分八段:

1两悟对比互启示,2学科变迁循大势。
3思路照明坦途行,4循环经济应自知。
5三种推理齐争艳,6八类问题定江山。
7正需回首忆当年,8前程似锦谁夺冠?
受鼓励和启示,归整资料,经数月,成此书。
全书分三部分:
(Ⅰ)引论——从三方面引入本书的论题
1释题——从中文的《说文解字》及英文的7个W,说明“学人行路悟知”。
2学术经历——从著者的“学术实践”(行路),阐明“行路悟知”。
3经历评忆——从1920年到2004年,分八阶段回忆往事,得到三点认识。
(Ⅱ)上篇——共性知识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依次并交叉地论述四方面的“实践悟知”:道理,方法,材料,问题。
(Ⅲ)下篇——知识应用
从第五章到第九章,选择我生命中的五件趣事——命运,学习,科研,读书,著作,运用上篇的共性知识,论述“人生”过程中的“行路悟知”。$quot$

精彩书摘

本书是关于肖纪美院士治学方法和人生感悟的图书。作者肖纪美院士从自己几十年的学术经历开始讲述,分上、下两篇,首先阐述四方面的“实践悟知”:道理,方法,材料,问题;然后选择作者生命中的五件趣事——命运,学习,科研,读书,著作,论述“人生”过程中的“行路悟知”。书中不乏大量科技、人文、方法论知识的阐述,读后引人深思,使人颇受启迪。

本书可作为广大理工科在校学生的课外读物,也可供广大青年学者、资深科研人员阅读参考。$quot$

目录

引论

第一节释题3
第二节学术经历(一)4
第三节学术经历(二)7
第四节经历评忆8
一、八阶段8
二、认识三点13
上篇共 性 知 识
第一章道理论19
第一节释义19
第二节心、心理、心理学19
第三节心理、材理与哲理20
第四节简论“路”21
一、引言——释题21
二、逻辑路——问题分析方法22
三、易传法——简易材料论24
四、创新路——类比交叉法28
五、成才路——中国人才论—类比法36
六、处事路——21世纪处事三论39
七、兴国路——历史法41
八、数学路——人生问题的四个基本方程48
九、结语——警言与境界50
附录人生七路50
第二章方法论51
第一节释题51
一、方法论51
二、《西游记》的借鉴——猢狲悟空与学人悟知52
第二节逻辑法55
一、逻辑55
二、逻辑分析55
第三节系统法59
一、系统59
二、系统分析61
三、反馈在材料学中的应用63
第四节环境论66
一、人类对环境的五个正确对待66
二、系统与环境66
三、“运”的对待67
第五节历史法——过程论70
一、历史法70
二、过程论71
第六节治学思路——悟知治学思路坦途行73
一、回顾73
二、五条思路74
第三章材料论77
第一节历史分析77
一、学科78
二、学会80
三、学术书刊80
第二节系统分析80
第三节逻辑分析82
第四节实践悟知82
第五节未结束语87
一、边缘与渗透87
二、区别与趋同88
三、动向90
附录93
第四章问题论94
第一节引言94
第二节明确概念悟循环经济95
一、材料判据的变迁95
二、生态材料——循环经济97
第三节三种推理方法齐争艳98
一、定义98
二、合并争艳99
第四节八类人世问题定江山101
一、道理互通融101
二、因果关系102
三、八类人世问题定江山107
第五节结论123
下篇知 识 应 用
回顾与前瞻127
第五章命运论129
第一节引言129
第二节命、运和命运的含义129
一、命129
二、运130
第三节广泛的应用131
一、古典小说和论文131
二、科技现象的命运132
第四节动态的反馈分析133
第五节结语133
第六章学习论135
第一节引论135
第二节概念137
第三节环境138
第四节目的——提高才能139
第五节内容——知识结构141
第六节方法——学习过程143
第七节结语146
第七章科研论148
第一节引言148
第二节类型149
第三节选题150
第四节方法155
一、系统分析法155
二、假说法158
三、直觉法及机遇法166
第五节科研水平167
第六节评价和管理168
第八章读书论171
第一节引言171
第二节词源与命名171
第三节书的功能172
第四节环境173
第五节结构174
一、一个示例174
二、五点共性要求175
三、两个可供交叉的学科176
第六节结语176
第九章著作结构论178
第一节引言178
第二节著作结构180
第三节结语197
后语—结语
一、总结201
二、韵文表述哲理201
三、交融212
四、误解误导213
五、九言八句结尾217

参考文献218
A一般参考文献218
B肖纪美著作219
C肖纪美的材料宏观问题论文220

致谢225图 的 目 录


图11材料宏观问题的结构27
图12材料微观问题的结构27
图13与概念之间交叉有关的各种关系31
图14系统功能图35
图15刺激反射联系图36
图16人才的才能图38
图171989~1994年经济工作方针43
图18从“材料学方法论”学习和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45
图19“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47
图21悟知路线——四步曲57
图22系统分析与系统工程61
图23模型化与模拟62
图31材料学科的分合图79
图32“过程”在材料生产和应用中的地位81
图33材料和材料学81
图34宏观材料学的结构图85
图35材料学科分合图89
图41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100
图42道理通融图106
图43性能在材料学中的重要位置108
图44信息的输入和输出108
图45五因素之间的关系109
图46典型的投入(x)产出(g)曲线119
图47供需决定价格119
图51对材料性能的认识历程和分析方法133
图61学习与科研136
图62二元相图137
图71投入(x)产出(g)曲线153
图72二元系相图154
图73韧性与韧化的研究方法156
图74性能研究157
图75理论研究158
图76发明和发现思维图160
图77逻辑分析的总结161
图78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162
图79实验数据的处理164
图710科学研究的效益168
图91《金属材料学的原理和应用》的结构181
图92金属结构材料的分类182
图93《金属材料的腐蚀问题——腐蚀金属学》的结构183
图94《高速钢的金属学问题》的结构184
图95《金属的韧性与韧化》的结构185
图96《不锈钢的金属学问题》的结构185
图97《材料能量学》的结构186
图98《合金相及相变》的结构187
图99《材料的应用与发展》的结构188
图910《应力作用下的金属腐蚀》的结构188
图911《腐蚀总论》的结构189
图912《材料学的方法论》的结构190
图913《士心集》和《志怀集》的结构191
图914《问题分析方法——梳理人·事·物的纠纷》的结构192
图915《材料学方法论的应用——拾贝与贝雕》的结构193
图916《治学体会漫谈》的结构196
图917《材料腐蚀学原理》的结构197
图A《行路悟知录》的结构201
图B文、史、哲的关系和作用214表 的 目 录


表11简易材料论26
表12“抄”“超”对比29
表13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与类比34
表14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42
表15“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46
表21三种推理方法57
表22系统定义中内涵的比较60
表23材料的耗散结构实例65
表31美国MIT矿冶及材料系名称的演变78
表41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的对比103
表42各种系统的命和运113
表43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历程118
表44“管理”析字121
表71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比较160
表81材料的工艺性能172$quot$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