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作者
  • 吴林海、杜文献、童霞 著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国家教育部社科研究2006年度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JA630026)。本书基于国际经验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视角,综合应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实证和规范、归纳和演绎、微观和宏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中国未来R&D投入与配置展开了具体的研究。 本书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的不...


  • ¥48.00

ISBN: 978-7-122-04354-2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09-02-16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04354-2

语种:中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9-02-16

装帧:平装

页数:170

图书前言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而技术进步依赖于R&D(研究与发展)投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R&D投入既存在强度偏低的问题,又存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在进一步加大R&D投入的同时更加科学、有效与合理地配置有限的R&D资源,这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始终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为此,本书研究的主要思路是:
  一是既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又要依赖于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干预市场作用的发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大政府R&D投入,诱导全社会增加R&D投入,提高R&D/GDP比重,并解决目前我国R&D来源结构“低水平均衡陷阱”的问题,使我国R&D投入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在三大主体、三大研发阶段间配置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是R&D投入、来源结构、R&D/GDP与配置的发展演化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文明史所折射、反映的规律性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三是我国有着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国情,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这是设计未来15年我国R&D投入与配置制度框架的基本出发点。
  总之,本书的研究是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R&D投入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配置的调整与变化作为研究的主线来展开深入的分析,试图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吴林海
    2008年11月

精彩书摘

  《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国家教育部社科研究2006年度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JA630026)。本书基于国际经验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视角,综合应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实证和规范、归纳和演绎、微观和宏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中国未来R&D投入与配置展开了具体的研究。
  本书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R&D投入总量变化、来源结构、R&D/GDP与有效配置的主要规律与演化原因;二是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背景,描述与分析了在2006~2020年间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形成的R&D投入的总量与来源结构、R&D/GDP和R&D在三大主体、三大研发阶段间配置的理想状态;三是站在政府层面上,较为全面、完整地提出政府加大R&D投入、诱导企业R&D投入和促进R&D有效配置等操作性强的制度安排框架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
  本书既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又为学界进一步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管理与政策的理论提供借鉴。适合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阅读。

目录

0绪论1
01研究背景3
02概念界定4
03研究现状6
031R&D来源结构7
032R&D/GDP7
033R&D配置结构8
04研究思路9
05主要内容10
06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121R&D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15
11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17
12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20
121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21
122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22
123琼斯真野惠里模型24
124博兰德杨模型25
125简要评论25
13R&D增长模型28
131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28
132格罗斯曼赫尔普曼模型29
133杨模型30
134新熊彼特增长模型31
135简要评论32
14主要结论332中国R&D投入、配置与经济增长35
21R&D投入及经济增长的统计性描述37
22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39
221数据说明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39
222协整检验41
223误差修正模型42
22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43
23R&D配置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45
231研发主体间的R&D配置45
232研发阶段间的R&D配置46
233灰色关联分析47
24主要结论503R&D投入、配置与政策演化的国际经验53
31R&D投入总量55
32R&D投入强度56
33R&D来源结构59
34R&D配置结构61
341R&D投入在执行主体间的配置62
342R&D投入在不同研发阶段间的配置64
343不同主体在不同研发活动中的配置66
35R&D投入与配置政策的演化67
351美国67
352日本68
353德国70
354韩国71
36国际R&D投入与配置的新趋势73
37主要结论764R&D投入配置的主要缺失与未来需求81
41R&D投入明显不足83
411R&D/GDP明显偏低83
412来源结构呈低水平的均衡状态83
413大中型企业R&D投入不足84
42政府R&D投入对企业诱导效应不大85
421相关理论85
422模型设定88
4231991~2005年间的实证结果89
43R&D投入效率偏低且不稳定91
431DEA模型92
432指标选取与数据采集93
4331991~2006年间的实证结果95
44R&D配置明显失衡97
441三大主体间配置仍不合理97
442三大阶段间配置仍不平衡99
443研发主体在不同研发阶段间协同不够100
45R&D投入与配置的未来需求101
451支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01
452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102
453促进农业转型102
454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103
455满足社会协调发展103
456保障国防与经济安全104
46主要结论1045基于战略目标的未来R&D投入与配置分析107
51发展战略目标与预测基础109
511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109
512预测背景111
513相关结论113
52GDP总量与R&D投入总量的预测114
521GDP总量预测114
522R&D投入总量预测116
53未来R&D投入与配置的理想状态118
531R&D投入强度的理想状态118
532R&D投入来源结构的理想状态119
533R&D配置结构的理想状态120
54主要结论1226未来R&D投入与配置的制度安排125
61完善政府加大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127
611制度安排的预期目标127
612预期目标的可行性128
613加大政府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130
62形成促进和诱导企业R&D投入的制度安排135
621预期目标与可行性分析136
622诱导企业R&D投入的制度安排137
63协同促进政府直接投入与诱导企业投入的制度安排143
631直接与间接政策的比较143
632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R&D投入的分工146
633制度安排中的若干关系146
64优化R&D配置的制度安排149
641制度安排的主要目标149
642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150
65提升R&D效率的制度安排152
651深化完善R&D组织形态153
652促进R&D组织形态演化的制度安排156
653完善R&D投入配置的监督评价体系161
66主要结论162参考文献164后记170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