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跟大师学催眠--米乐顿·艾瑞克森治疗实录

跟大师学催眠--米乐顿·艾瑞克森治疗实录

  • 作者
  • [美]杰弗瑞·萨德 著


  • ¥45.00

ISBN: 978-7-122-06451-6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2-04-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06451-6

语种:中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2-04-01

装帧:平装

页数:342

图书前言

  来自瑞士的物理学者朋友曾经告诉我一个有关丹麦知名物理学者波尔(Niels Bohr,编注:即量子物理学之父)的故事。在一次授课中,波尔博士讨论“海森堡测不准定理”(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这个“互补性”(complementarity)的定理指出,当观察者发现粒子所在位置的讯息时,他同时失去了此粒子动量的讯息;相反地,当观察者发现粒子动量的讯息时,也会失去粒子所在位置的讯息。一位学生问波尔:“‘互补性’要澄清的是什么?”波尔想了一会儿,回答:“精确。”
  也许这故事不可信,但这则趣闻轶事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见解:论及真理时,为求清晰表达,我们必须简单,却因此不够精确;为求精确则必须冗长、详尽,但又会让人困惑,因而牺牲了清晰。
  本书是依循艾瑞克森博士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自宅,为健康专业人员举办为期一周的教学研讨会之逐字誊写稿。艾瑞克森的沟通是复杂难懂的,读者会注意到他完美的精确:然而,为了了解艾瑞克森的治疗过程,读者会有无可避免的困惑和缺乏清晰。
  先介绍一下艾瑞克森教学研讨会是必要的。艾瑞克森自从私人执业退休后,仍活跃于教学。一群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要求参与教学研讨会,包含了内科医生、心理师、精神科医生与硕士级心理治疗师等。每个上班日,艾瑞克森在大约中午到下午四点授课。当知名度渐增,则很难排到时间向他学习,譬如1979年底便知他1980年的行程已全部排满。
  1979年夏天(7月30日到8月4日),我安排在艾瑞克森家录制一周的教学研讨会,这就是本书的雏形。对这一周的研讨会,我未加任何评论,希望将此机会保留给读者,自行融入此逐字稿中,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和对艾瑞克森方法与技术的理解。
  其他作者曾详细描述艾瑞克森的技术:海利(Haley, 1973)以互动角度描绘艾瑞克森的方法;班德勒与葛林德(Bandler & Grinder,1975)以基于转换措辞的语言学取向分析艾瑞克森的沟通形态;罗西(Erickson, Rossi, & Rossi, 1976; Erickson & Rossi, 1979)这位荣格取向的分析师,则用内在精神观点来了解艾瑞克森。也许可以这么说:艾瑞克森透过如此殊异的三位理论者好好交代了他的工作。相信借由阅读这些作者的分析,人们对艾瑞克森的技术会得到一个平衡的观点。
  艾瑞克森以间接手法见长,终其一生都是间接地教学,早期课程更是以运用间接技巧闻名。有趣的是,他的名望也是间接传播的,靠人们描述甚于他的自我推销。
  本书无意提供了解艾瑞克森的另一种方式,也不是要呈现艾瑞克森还有啥新玩意,而是要以新的角度呈现这个人。透过此书,人们可感觉到艾瑞克森教学故事串成的流动,也可以从他的历程(process)中看到更多。对从没见过艾瑞克森的人而言,本书就像将艾瑞克森的活动化为视觉影像的机会;对那些有幸见过他的人,本书更提供观看他这个人与其工作的不同角度。
  常听人说,听艾瑞克森说话总是让人一头雾水,想来如果阅读他的趣闻轶事及观赏他的录像带应该是很不同的经验,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艾瑞克森所为也会容易得多。与艾瑞克森共处,可能因为他运用的口语与非口语不同层次更感困惑。举例来说,离开艾瑞克森教学研讨会时,如果每个人都说:“他今天跟我说了话。”相信我,一点也不稀奇。
  乍读艾瑞克森教学故事似乎很容易,其实不然。我曾在全美专业人员学会会议上播放艾瑞克森的影片与录像带,然后挑战这群专业人员说:“如果你能因此知道艾瑞克森所为的50%,你一定是个非常敏锐的观者与听者。”就算阅读逐字稿会比较容易进入艾瑞克森的世界,我还是要给读者此一挑战。
  为证明此挑战性之大,本书的“附录一”(263页)提供了艾瑞克森和我针对这周研讨会中,他所做的一两个催眠诱导的评论。原本预计五十分钟催眠诱导的讨论,因此拉长到将近五个小时。阅读那些诱导(发生在星期二与莎莉的那一段),并与“附录一”比较所得的理解,对读者而言应该是很有趣的。
  有一些事请谨记于心,艾瑞克森是位始终如一的人,说故事既是他的工作,也是生活,如果谈到家人、同事、学生或病患,那都是真实的。当有人前来请教,艾瑞克森总是以一个趣闻轶事响应,因此在本书中,人们一定可以深深体会到艾瑞克森的治疗与教学手法。
  艾瑞克森非常投入于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人们会感觉好像真正再次
体验他陈述的那些故事。他总是带着戏剧感,以生动的手法交织故事。很可惜的是,这些非言语行为、声调、笑声与活泼,想当然会在文字稿中消失无踪。
  艾瑞克森把这些趣闻轶事说了又说,因为他太熟悉它们了。他会在沟通中加入很多动作与表情,借由使用新增的口语和非口语技术,使讯息更有力。除去故事的内容,艾瑞克森也在同一时刻把趣闻轶事用在另一治疗层次上进行沟通。事实上,他从不满足于只在一个层次上沟通,或许就像他不喜欢一次只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多数的治疗师被训练只注意病患一个层次的沟通,却发现病患沟通的意义位于另外的层次,包括历史的、症状的及其他“心理的”层次。艾瑞克森证明,如果病患能在不同的层次上沟通,治疗师也能,这是他的功绩之一。治疗的沟通不一定需要明晰、简洁及直接,聚焦于多层次的治疗沟通会是有力的技术;艾瑞克森向来都是运用多层次沟通。当人们阅读此逐字稿时就能理解,他多次在同一时间描述一个原则、用一个趣闻轶事说明它,并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此原则。
  在逐字稿中,我尽可能保留沟通的原本面貌,偶尔才为了易于阅读而稍稍更动。更何况艾瑞克森多半用正确的文法把句子说得很完整,这使得他教学故事的编辑工作并不困难。
  艾瑞克森运用故事完全视团体的组成而定,若此团体对小孩有兴趣,他就多讲些与小孩有关的:若对疼痛控制有兴趣,他就多集中在疼痛控制上。本书中的团体是个混合的基础团体,因此艾瑞克森的取向是一般性的。此外,他的确会花一整天谈论一个或两个主题。而随着趣闻轶事的运用,艾瑞克森对团体中每一成员的灵活性,不知不觉地做了治疗性的扩大。
  在教学研讨会中,艾瑞克森的非口语行为是十分有趣的,他讲故事时常盯着地板看,用周缘视线端详学生及病患的反应,又因为只能有限地控制身体,他常借改变声音的落点,传递一个治疗性讯息给某一名特定的学生。
  艾瑞克森不必用正式的诱导来聚拢学生的注意力,人们倾听着他,闭上眼便可自发地进出催眠状态。他本人似乎也是如此进出催眠状态中,就像他用此次机会教学,获得更多外在的东西,减少了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带来的慢性疼痛。

目录

第一章 艾瑞克森运用的趣闻轶事 1
第二章 研讨会 23
 星期一 24
 星期二 65
 星期三 105
 星期四 158
 星期五 214
附录一 针对莎莉和罗莎的催眠诱导的评论 263
附录二 催眠诱导 331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