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区域规划概论(张沛)

区域规划概论(张沛)

  • 作者
  • 张沛 主编

本书继承国内外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实践成果,系统阐述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明确区域规划性质及其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优势判断,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组织、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管制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并给出了区域规划编制程序及其内容框架。 <br>本书强调综合性,重视方法性,兼顾前沿性,注重应用...


  • ¥29.00

丛书名: 高等学校教材

ISBN: 7-5025-7892-7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0-01-09

图书介绍

ISBN:7-5025-7892-7

语种:中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01-09

装帧:平装

页数:312

图书前言

前言

区域问题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调控手段,区域规划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实践。作为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环节,区域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对区域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体系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区域社会经济各部门及各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城镇体系和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更加有序地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区域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城乡发展建设顺利进行,并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奠定基础,为城市规划和专业规划提供宏观性技术经济依据。
国内外大量的区域发展问题及其规划实践探索,早已为区域规划学科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素材,也成为区域规划模式研究及理论发展的重要借鉴依据,更为日益重要的区域规划实践及其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教材编写组在总结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吸纳了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实践,从区域发展分析、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组织、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管制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分析,系统架构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研究框架。本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① 强调综合性。区域规划是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总体战略部署,规划内容应体现全面性和整体性。本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基本涵盖区域发展的各个方面,框架体系从区域分析到区域规划逻辑关系严谨,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② 重视方法性。同以往有关区域规划教材相比,本教材在充分阐述区域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了科学分析方法,为区域规划提供了理性研究工具支持。
③ 兼顾前沿性。目前区域规划学科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必然会涌现出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还存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问题。本教材在吸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引入区域规划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展现了区域规划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④ 注重应用性。本教材结合案例解析基础理论与方法,力求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融会贯通,并在每章之后附有思考题及参考文献,方便读者自学。
本书由张沛教授任主编,并负责全书框架设计及内容审定。本书初稿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张沛,孟钊,张俊杰;第二章,李敏,郭雅琳,孟钊,张沛;第三章,孙海军,张沛;第四章,张俊杰,刘奕君,张沛;第五章,安蕾,张沛,张俊杰;第六章,安蕾,张慧鹏;第七章,李敏,郭雅琳;第八章,张慧鹏,张沛;第九章,张俊杰,倪用玺,刘奕君。张俊杰、张慧鹏、李敏协助主编完成了大量修改与完善工作。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在此谨向有关文献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我的导师陈栋生研究员、魏后凯研究员、陈耀研究员在学术思想上的长期影响,感谢周民良研究员、汤道烈教授、王圣学教授、孟庆红教授、刘科伟教授在学术交往中的无私帮助,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本书出版所给予的支持。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并予以指正。张沛
2005年8月

精彩书摘

本书继承国内外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实践成果,系统阐述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明确区域规划性质及其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优势判断,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组织、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管制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并给出了区域规划编制程序及其内容框架。

本书强调综合性,重视方法性,兼顾前沿性,注重应用性,可作为高等院校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城市经济、城市规划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研究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区域规划导论1
第一节区域规划性质1
一、区域规划概念1
二、区域规划性质4
三、区域规划地位4
第二节区域发展理论6
一、核心边缘理论7
二、增长极理论9
三、点轴渐进理论12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17
五、区域研究新动向19
第三节区域规划实践21
一、国外规划实践21
二、国内规划实践23
三、区域规划原则26
第四节区域规划任务27
一、确定发展方向27
二、区域合理布局27
三、人口居住规划28
四、基础设施规划28
五、生态良性循环28
六、社会经济协调28
思考题28
参考文献29
第二章区域发展分析30
第一节自然环境条件30
一、自然条件分析30
二、生态环境评估35
第二节社会经济基础43
一、社会发展分析43
二、经济基础评价52
第三节综合比较优势61
一、市场竞争体系61
二、比较优势判断67
思考题78
参考文献78
第三章区域发展战略80
第一节发展战略概述80
一、发展战略涵义80
二、发展战略内容80
三、发展战略特征81
四、发展战略回顾82
第二节战略指导方针83
一、指导思想确立83
二、战略方针制定83
第三节战略目标定位86
一、发展目标体系86
二、发展结构协调90
三、发展目标定位96
第四节战略实施措施99
一、战略重点选择99
二、战略布局模式102
三、战略实施步骤104
思考题108
参考文献108
第四章产业发展组织110
第一节产业结构诊断110
一、产业结构概述110
二、产业结构分析113
三、产业结构问题121
第二节优势产业选择124
一、优势产业特征124
二、产业选择基准125
三、优势产业确定127
第三节结构发展导向133
一、结构演进规律133
二、结构组织原则136
三、产业结构规划137
第四节产业空间布局140
一、产业布局原则140
二、产业集群发展142
三、各类产业布局147
思考题152
参考文献153
第五章城镇体系规划154
第一节城镇体系内涵154
一、发展研究历程154
二、城镇体系概念160
三、城镇体系特征161
四、规划内容构成161
第二节城镇体系类型163
一、类型划分及主要特征163
二、发展要求和规划重点164
三、中国城镇体系的类型166
第三节职能分工结构166
一、城镇职能分类167
二、职能结构规划170
第四节等级规模结构171
一、等级规模分布172
二、区域人口预测173
三、城市化水平预测175
四、等级规模确定178
第五节空间发展结构180
一、空间布局类型180
二、空间演变过程181
三、规划指导思想181
四、空间发展规划182
第六节网络结构规划184
一、网络联系形式184
二、网络结构关系185
思考题190
参考文献190
第六章基础设施配置191
第一节区域交通运输191
一、交通运输体系191
二、发展条件分析193
三、交通网络规划194
第二节区域水利系统198
一、水利系统构成 198
二、发展建设条件199
三、水利设施规划200
第三节能源设施系统202
一、能源设施分类202
二、发展现状分析202
三、能源开发利用203
四、设施系统规划205
第四节区域防灾减灾207
一、防灾减灾体系207
二、防灾减灾规划210
思考题214
参考文献214
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215
第一节 区域环境保护215
一、环境保护问题215
二、环境保护目标217
三、环境影响评价219
四、区域环境规划221
第二节区域生态建设229
一、生态建设涵义229
二、生态建设内容231
三、生态建设措施246
思考题253
参考文献253
第八章区域发展管制254
第一节区域管制概述254
一、区域管制概念254
二、区域管制内容259
三、区域管制作用261
第二节区域管制导则262
一、淡化行政区划262
二、生态环境优先265
三、优化产业分工268
四、空间开发有序270
五、区域设施统筹271
六、公共资源共享274
第三节区域管制措施275
一、综合管制区划275
二、规划实施衔接276
三、管制机制架构277
思考题278
参考文献278
第九章区域规划编制280
第一节区域规划过程280
一、规划组织及流程280
二、目标和任务确定281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281
四、建立模型与预测281
五、方案拟定与评价282
六、规划实施与反馈282
第二节规划方式程序283
一、规划工作方式283
二、规划编制程序283
第三节编制内容框架284
一、基础资料搜集284
二、基础资料分析285
三、规划编制方法286
四、规划成果编制288
第四节编制实证解析289
一、区域综合分析289
二、规划指导思想290
三、区域发展战略290
四、区域开发重点292
五、基础设施规划293
六、社会设施配置294
七、生态环境保护294
八、区域发展管制295
思考题296
参考文献296
附录Ⅰ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297
附录Ⅱ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98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