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药学及药品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要介绍物质的结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溶液的组成和表示方法、电解质溶液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化学基础知识。同时介绍定量分析的步骤及误差表示、滴定分析法基本原理及计算。以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技术为主线,重点介绍了化学平衡和滴定法的原理(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光谱法和色谱法等与药学及药品类专业密切相关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应用知识及技术。以专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精选二十个实训项目供选用。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体现“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工学结合特点,突出了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本书为高职高专药学及药品类专业教学用书,供全日制普通教育或继续教育师生使用,同时,也可供医学、食品、化工、生物等相关专业师生使用或参考,也可作精品课程配套教材。
《药用基础化学》(上册)编写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文件精神为指导,汲取了建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药用化学基础项目以及精品课程经验,总结兄弟院校多年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实践与研究的成果,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本书根据高职高专药学及药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行业为依托,专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原则编写,突破传统化学体系,重整、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与专业相对接的药用基础化学知识及能力模块。本书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1本书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和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教学使用,同时,作为基础化学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体现“适应性、职业性、实用性”特色,教材内容包含药学及药品类专业学生必需的基础化学知识及能力,服务专业课教学,为学生更好学习药物制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奠定基础,并能贴近生产、检验、药品养护和销售流通实际。 2本书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以实践为载体,基础知识及能力应用为核心,实训项目为主线,突出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特色。根据药学及药品类专业的应用性精选实践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充分体现基础知识及技能应用技术的一体化。 3本书突破传统化学课程体系,重构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进行优化、融合,构建了与专业课内容相对接的化学基础知识模块。化学基础知识模块重点介绍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分析技术基础模块重点介绍四大化学平衡及其滴定法;仪器分析技术基础模块重点介绍光谱法、色谱法。这样,既能避免重复、交叉,增强教材内容的连贯、衔接,又能减少专业课对基础课课时的挤压,降低篇幅。 4本书按照需用为准、实用为先原则,减少理论分析,降低难度,每个章节内容的引入均采用相关药物或以与医学、药学联系化合物的化学现象及应用为实例,例如,化学分析技术基础和仪器分析技术基础模块的应用实例以药物为分析对象,强调基础化学在医学、药学领域及专业中的适用性、应用性。 5本书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任务驱动)-知识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为实践实训项目教学奠定基础)-课堂互动(知识应用)-知识链接或阅读与提高(介绍知识、趣闻)-学习积累-目标检测-实训项目(以项目导向)”采用项目及知识模块编写,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较强的可教性和可读性。 6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基础,适当降低起点,文字叙述力求简明、具体,尽量使用图示和表格表达有关内容,避免繁长的论述,做到浅显易懂。在适当章节,简单介绍化合物的来源、发现历史、作用等趣闻逸事,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书由陈任宏、董会钰、潘育方主编,陈任宏,潘育方负责全书统稿,具体编写分工如下:陈任宏编写第一章;伍伟杰编写第二、四章,实训项目四、五、六;叶斌编写第三章;孙兰凤编写第五、九章;利健文编写第六章;蔡自由编写第七章;董会钰编写第八、十章,实训项目十二、十三、十四;邹春阳编写第十一、十三章,实训项目十五、十六;崔英编写第十二章;梁芳慧编写第十四章,实训项目十九、二十;张威编写第十五章;许小青编写实训项目一;鲍真真编写实训项目二;鲁正熹编写实训项目三;黄勇红编写实训项目七、八、九、十;潘育方编写实训项目十一;黄艳萍编写实训项目十七、十八。 鉴于编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及学术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3年6月
模块Ⅰ 化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化学基础知识 001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001 二、化学发展历史的回顾003 三、化学与药学的关系005 目标检测007 第二章 物质结构 008 第一节原子结构008 一、原子的组成008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010 三、元素周期系018 第二节分子结构025 一、共价键025 二、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028 目标检测031 第三章 元素及其化合物 034 第一节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034 一、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元素通性034 二、碱金属及碱土金属重要化合物037 第二节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040 一、卤素及其化合物040 二、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044 三、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048 四、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052 第三节常见过渡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056 一、过渡元素的通性056 二、铬、锰及其重要化合物058 三、铁、钴、镍及其重要化合物061 四、铜、银、锌、汞及其重要化合物063 第四节其他常见药用元素及其化合物066 一、硒元素及其化合物066 二、锗元素及其化合物067 三、钼元素及其化合物067 目标检测068 第四章 分散系 071 第一节分散系071 一、分散系的概念071 二、分散系的分类071 第二节溶液072 一、溶液的组成和表示方法072 二、溶液的配制和稀释074 第三节稀溶液的依数性075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075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077 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078 四、溶液的渗透压078 第四节胶体溶液081 一、溶胶081 二、高分子溶液084 目标检测087 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 089 第一节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089 一、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089 二、弱电解质的解离度090 三、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090 第二节酸碱质子理论090 一、酸碱的质子概念091 二、酸碱反应的实质091 三、酸碱的强度092目标检测094 第六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096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096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096 二、反应级数099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00 第二节化学平衡101 一、可逆反应101 二、化学平衡常数102 三、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103 四、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04 目标检测106 模块Ⅱ 化学分析技术基础 第七章 定量分析法概述 108 第一节定量分析的步骤108 一、概述108 二、定量分析的步骤109 第二节定量分析的误差111 一、误差与准确度111 二、偏差与精密度113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115 四、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15 第三节有效数字及其应用116 一、有效数字116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17 目标检测118 第八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 120 第一节滴定分析法基本原理120 一、滴定分析法简介120 二、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120 三、滴定分析方法和滴定方式121 第二节标准溶液的配制123 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23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123 第三节滴定分析计算125 一、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125 二、滴定分析计算实例126 目标检测128 第九章 酸碱滴定法 130 第一节酸碱质子传递平衡130 一、一元弱酸(碱)质子传递平衡130 二、多元弱酸(碱)质子传递平衡131 第二节缓冲溶液132 一、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和组成132 二、缓冲溶液的pH计算133 三、缓冲溶液的配制135 第三节酸碱滴定法137 一、酸碱指示剂137 二、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40 三、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45 四、应用实例146 第四节非水酸碱滴定法148 一、非水溶剂的分类和性质149 二、非水酸碱滴定法的类型及应用151 目标检测154 第十章 配位滴定法 156 第一节配位化合物概述156 一、配合物的概念和组成157 二、配合物的命名159 三、EDTA的结构及其性质161 第二节配合物的解离平衡163 一、配位解离平衡和稳定常数163 二、EDTA配合物的解离平衡164 第三节配位滴定法169 一、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69 二、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72 三、配位滴定法的应用实例173 目标检测175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78 第一节氧化还原平衡178 一、氧化还原反应178 二、原电池和电极电势180 三、电极电势及其应用182 四、影响氧化还原平衡的因素184 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法185 一、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85 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88 三、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实例190 目标检测192 第十二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194 第一节沉淀溶解平衡194 一、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194 二、溶度积规则196 三、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96 第二节沉淀滴定法199 一、银量法的基本原理199 二、银量法的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与标定203 三、沉淀滴定法的应用实例203 第三节重量分析法203 一、挥发法204 二、萃取法204 三、沉淀法204目标检测207 模块Ⅲ 仪器分析技术基础 第十三章 电化学分析法209 一、电化学分析法209 二、直接电位法212 三、电位滴定法213 四、永停滴定法214 目标检测216 第十四章 光谱法 218 第一节光谱法概述218 一、电磁辐射特征及电磁波谱218 二、光谱法分类219 三、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20 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21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221 二、紫外可见吸收曲线221 三、光的吸收定律222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及使用224 五、分析条件的选择226 六、定性和定量分析及纯度检查227 第三节红外光谱法简介230 一、红外光谱法概述230 二、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231 目标检测234 第十五章 色谱法 237 第一节色谱法概述237 一、色谱法的产生237 二、色谱法的分类238 三、色谱图及常用术语238 四、色谱法基本理论240 五、色谱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243 第二节薄层色谱法245 一、分离原理245 二、吸附剂246 三、展开剂247 四、操作方法247 五、定性和定量分析249 第三节气相色谱法252 一、气相色谱仪基本结构252 二、气相色谱的固定相253 三、气相色谱检测器254 四、色谱条件的选择256 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法259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259 二、高效液相色谱的类型263 目标检测266 模块Ⅳ 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一基础化学实训基本知识270 实训项目二基础化学实训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275 实训项目三基础化学实训基本操作285 实训项目四粗食盐的提纯与质量检验292 实训项目五缓冲溶液的配制及缓冲作用295 实训项目六酸碱滴定练习297 实训项目七直接称量法练习298 实训项目八减量称量法练习301 实训项目九0.1mol·L-1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02 实训项目十0.1mol·L-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04 实训项目十一药用硼砂的含量测定305 实训项目十二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07 实训项目十三硫酸锌的含量测定308 实训项目十四水的总硬度的测定309 实训项目十五消毒液中过氧化氢的含量测定311 实训项目十六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313 实训项目十七饮用水和药用葡萄糖pH的测定314 实训项目十八对氨基苯磺酸钠的含量测定317 实训项目十九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含量319 实训项目二十维生素B12注射液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321 附录 323 一、一些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323 二、一些常见质子酸碱的解离常数323 三、常见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324 四、常见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324 五、常见电极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325 六、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化学分析)评分细则325 七、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仪器分析)评分细则328 目标检测部分参考答案 330 参考文献 337 元素周期表
ISBN:978-7-122-18114-5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10-04
装帧:平
页数: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