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长春工业大学“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课题的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19章,主要内容有:气体、热力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界面化学;光化学;催化作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共价键与分子的结构;分析质量保证与控制;样品采集与处理;化学定量分析;电化学原理及应用;吸光光度法;色谱;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和物理性质;基本有机化合物;元素化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化学多学时专业,如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基础化学教材,也可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材料物理专业的高校师生的基础化学教材和参考书。
赵振波,长春工业大学,教授 基础化学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绿色化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相关教学经验。主持长春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生物食品专业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长春工业大学基础化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等教学改革项目。
本书是长春工业大学“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课题的研究成果。 课程体系是传统教学内容各门课的整合。我国传统上实施的是沿袭前苏联“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传统模式。随着美国、英国等国世界著名大学在物理化学基础之上营造化学大厦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上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的冲击,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结合国情、校情,尝试实施了一些新课程体系。 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教学内容是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的指南。无论是基本教学内容还是特色教学内容都要不折不扣地在课程内容中予以贯彻,都要尽可能赋予新内涵、尽可能用最新的学术成果阐述、尽可能与科学技术前沿相结合,做到“常教常新、常教常精”,不断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联和学校具体的人才培养情况是课程体系制定的根本依据。 本书根据《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在一级学科层面安排教学内容,知识点一旦出现,就要讲到位,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避免内容重复,并对原有教学大纲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本书由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赵振波、孙国英、侯瑞斌和任清任主编,关爽、傅海、朱晓飞、姜春竹、尚小红、杨国程老师也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校、院领导,以及许多其他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向所有支持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对工科基础基础化学教材改革的尝试,内容选择和章节编排上难免存在疏漏之处,匆忙之际,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5年9月于长春
第1章气体1 1.1理想气体1 1.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 1.1.2摩尔气体常数2 1.1.3理想气体模型3 1.1.4理想气体混合物3 1.2实际气体4 1.2.1实际气体的行为4 1.2.2范德华方程5 1.2.3其他状态方程式7 1.3气液间的转变-实际气体的等温线和液化7 1.3.1液体的饱和蒸气压7 1.3.2临界参数8 1.3.3真实气体的p-Vm图及气体的液化8 1.3.4范德华方程式的等温线8 1.3.5范德华气体的临界参数8 1.3.6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定律9 1.4压缩因子图———实际气体的有关计算9 1.4.1普遍化压缩因子9 1.4.2普遍化压缩因子图9 1.4.3压缩因子图的应用10 第2章热力学11 2.1热力学概论11 2.1.1热力学的目的和内容11 2.1.2热力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局限性11 2.2热力学基本概念12 2.2.1体系与环境12 2.2.2体系的分类12 2.2.3体系的性质12 2.2.4热力学平衡态13 2.2.5状态和状态函数13 2.2.6过程和途径14 2.2.7热和功14 2.3热力学第一定律15 2.3.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15 2.3.2热力学能15 2.3.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16 2.4热的计算16 2.4.1单纯变温过程热的计算16 2.4.2相变过程热的计算18 2.5可逆过程20 2.5.1不同过程时的体积功20 2.5.2可逆过程22 2.5.3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22 2.5.4卡诺循环23 2.6实际气体的ΔU和ΔH24 2.6.1焦耳-汤姆逊效应24 2.6.2实际气体的pV-p等温线26 2.6.3实际气体的ΔU和ΔH26 2.7热化学27 2.7.1标准态27 2.7.2化学反应计量式(标准式)27 2.7.3反应进度27 2.7.4标准摩尔反应焓28 2.7.5盖斯定律28 2.7.6标准摩尔生成焓28 2.7.7标准摩尔燃烧焓29 2.7.8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30 2.7.9恒压热效应和恒容热效应30 2.8两个热力学定律简介31 2.9自发过程的不可逆性31 2.9.1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31 2.9.2自发过程的不可逆性31 2.10热力学第二定律32 2.10.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叙述32 2.10.2两种经典叙述的等效性33 2.10.3卡诺定理33 2.11熵34 2.11.1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熵34 2.11.2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36 2.11.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38 2.12熵变的计算39 2.12.1理想气体体系熵变的计算39 2.12.2相变过程41 2.13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反应的熵变42 2.13.1热力学第三定律42 2.13.2由标准熵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熵43 2.14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43 2.14.1亥姆霍兹函数及其判据43 2.14.2吉布斯函数及其判据44 2.15热力学状态函数间的关系式44 2.15.1热力学基本方程44 2.15.2对应系数关系式45 2.15.3其他判据式45 2.15.4麦克斯韦关系式46 2.15.5麦克斯韦关系式的应用46 2.15.6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47 2.16ΔG的计算47 第3章化学热力学49 3.1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49 3.1.1概述49 3.1.2组成的表示法49 3.1.3偏摩尔量50 3.1.4化学势53 3.1.5气体组分的化学势55 3.1.6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58 3.1.7理想液态混合物59 3.1.8理想稀溶液61 3.1.9稀溶液的依数性64 3.1.10活度与活度因子66 3.2化学平衡69 3.2.1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70 3.2.2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和标准平衡常数71 3.2.3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的计算74 3.2.4平衡常数的测定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74 3.2.5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75 3.2.6同时平衡77 3.3相平衡78 3.3.1相律78 3.3.2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81 3.3.3二组分体系理想液态混合物气液平衡相图83 3.3.4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气液平衡相图86 3.3.5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的双液系90 3.3.6二组分液固平衡相图95 第4章化学动力学104 4.1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104 4.1.1反应速率的定义105 4.1.2反应速率的图解表示106 4.1.3基元反应和复合反应106 4.1.4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107 4.1.5反应级数108 4.1.6用气体组分的分压表示的速率方程108 4.2具有简单级数的化学反应108 4.2.1零级反应108 4.2.2一级反应109 4.2.3二级反应110 4.2.4n级反应112 4.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13 4.3.1范特霍夫规则113 4.3.2阿伦尼乌斯方程114 4.3.3活化能116 4.4典型复合反应117 4.4.1对行反应117 4.4.2平行反应118 4.4.3连串反应119 4.5复合反应速率近似处理方法120 4.5.1稳态近似法120 4.5.2平衡态近似法122 4.6链反应122 4.6.1单链反应的特征122 4.6.2单链反应的机理推导反应速率方程123 4.6.3支链爆炸反应123 4.7双分子反应的碰撞理论126 4.8单分子反应理论127 4.9过渡态理论128 4.9.1势能面和反应途径128 4.9.2过渡态理论速率常数公式的建立130 4.9.3热力学关系式131 第5章界面化学133 5.1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溶液表面吸附、表面吸附剂133 5.1.1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133 5.1.2溶液表面吸附和Gibbs吸附公式134 5.1.3表面活性剂135 5.2固体表面对气体的吸附138 5.2.1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138 5.2.2朗格缪尔(Langmuir)吸附139 5.2.3弗罗德利希(Freundlich)等温式140 5.2.4BET多层吸附公式140 第6章胶体化学142 6.1胶体的光学性质142 6.1.1丁铎尔效应142 6.1.2瑞利公式143 6.2胶体的动力性质144 6.2.1布朗运动144 6.2.2扩散和渗透压145 6.2.3沉降与沉降平衡146 6.3胶体的电学性质147 6.3.1电动现象147 6.3.2电泳147 6.3.3电渗148 6.3.4沉降电势和流动电势149 6.4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作用149 6.4.1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149 6.4.2溶胶的聚沉151 第7章光化学154 7.1单分子电子激发态衰变的相关光物理过程154 7.1.1光化学基本定律154 7.1.2单分子电子激发态衰变———雅布伦斯基(Jablonski)图155 7.2光化学反应动力学量子产率光敏与猝灭156 7.2.1量子产率156 7.2.2光化学反应动力学157 7.2.3光敏和猝灭157 第8章催化作用159 8.1催化剂与催化作用159 8.1.1概念159 8.1.2催化反应机理159 8.1.3催化剂的基本特征160 8.2均相催化复相催化酶催化161 8.2.1均相催化161 8.2.2复相催化161 8.2.3酶催化162 第9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163 9.1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163 9.1.1玻尔氢原子模型163 9.1.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164 9.1.3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规律164 9.1.4测不准原理164 9.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65 9.2.1波函数与原子轨道165 9.2.2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166 9.2.3电子云167 9.2.4量子数168 9.3原子中电子的分布169 9.3.1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169 9.3.2基态原子中电子的分布171 9.3.3元素周期系与核外电子分布的关系174 9.4元素性质的周期性176 9.4.1原子半径176 9.4.2电离能177 9.4.3电子亲和能177 9.4.4元素的电负性179 第10章共价键与分子的结构180 10.1价键理论180 10.1.1共价键的形成180 10.1.2价键理论的要点180 10.1.3共价键的特征181 10.1.4共价键的类型181 10.1.5价键理论的局限性183 10.2杂化轨道理论183 10.2.1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183 10.2.2杂化类型与分子构型183 *10.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86 10.3.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要点186 10.3.2分子的空间结构187 10.4分子轨道理论188 10.4.1分子轨道的形成189 10.4.2分子轨道能级189 10.4.3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分布189 10.5分子间力与氢键190 10.5.1分子的极性与偶极矩190 10.5.2分子的变形性191 10.5.3分子间力191 10.5.4氢键193 10.6晶体结构194 10.6.1晶体及其内部结构194 10.6.2离子晶体195 10.6.3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198 10.6.4金属晶体198 10.6.5混合型晶体199 10.6.6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00 第11章分析质量保证与控制204 11.1分析误差理论204 11.1.1误差与偏差204 11.1.2准确度与精密度206 11.1.3误差的来源(sourcesoferror)207 11.1.4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208 11.1.5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位数209 11.1.6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210 11.1.7计算规则211 11.1.8分析化学中数据记录及结果表示211 11.2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212 11.2.1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212 11.2.2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213 11.3分析质量控制214 11.3.1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概述214 11.3.2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217 11.3.3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218 第12章样品采集与处理220 12.1采样方法221 12.1.1固体试样的采集221 12.1.2液体试样的采集222 12.1.3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223 12.1.4气体样品的采集225 12.2样品预处理方法225 12.2.1溶解法226 12.2.2熔融法227 12.2.3半熔法227 12.2.4干法灰化法228 12.2.5微波消解法228 12.3分离和富集方法231 12.3.1沉淀分离法232 12.3.2液-液萃取分离法234 12.3.3离子交换分离法238 12.3.4液相色谱分离法242 第13章化学定量分析244 13.1滴定分析基本原理、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多组分选择滴定244 13.1.1滴定分析法概述244 13.1.2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246 13.1.3酸碱滴定法250 13.1.4配位滴定法262 13.2重量分析基本原理沉淀溶解平衡274 13.2.1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274 13.2.2重量分析法的分析过程及对沉淀的要求275 13.2.3重量分析法应用选例276 13.2.4沉淀溶解平衡276 第14章电化学原理及应用278 14.1电化学原理278 14.1.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278 14.1.2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279 14.1.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281 14.1.4强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系数285 14.1.5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288 14.1.6电池电动势的产生及测定290 14.1.7可逆电池的热力学293 14.1.8电极电势295 14.1.9电解与极化299 14.1.10析出电位及金属的分离301 14.1.11金属的腐蚀与防腐302 14.2电位分析法303 14.2.1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304 14.2.2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305 14.2.3电位分析法308 14.3氧化还原滴定法309 14.3.1氧化还原反应平衡309 14.3.2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310 14.3.3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与影响因素311 14.3.4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终点的滴定312 14.3.5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313 14.3.6高锰酸钾法314 14.3.7重铬酸钾法315 14.3.8碘量法316 第15章吸光光度法319 15.1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319 15.1.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320 15.1.2光的吸收基本定律321 15.1.3朗伯-比耳定律321 15.2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322 15.2.1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322 15.2.2吸光度的测量原理323 15.3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323 15.3.1显色反应和显色剂323 15.3.2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324 15.3.3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326 15.4吸光光度法的应用326 15.4.1定量分析326 15.4.2配合物组成和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328 15.4.3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328 15.5紫外吸收光谱法简介329 15.5.1基本原理330 15.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332 15.5.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333 第16章色谱336 16.1色谱基础理论336 16.1.1色谱法的分类336 16.1.2色谱法基础知识及术语337 16.1.3色谱动力学基础理论339 16.2气相色谱344 16.2.1气相色谱固定相345 16.2.2典型的气相色谱检测器347 16.3液相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349 16.3.1高效液相色谱仪350 16.3.2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流动相353 16.4色谱-质谱联用354 16.5毛细管电泳355 第17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和物理性质357 17.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357 17.1.1按照碳的骨架分类357 17.1.2按官能团分类358 17.2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359 17.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359 17.3.1俗名和普通命名法360 17.3.2衍生物命名法360 17.3.3系统命名法360 17.4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370 17.4.1同分异构观象370 17.4.2构造异构371 17.5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及与结构的关系371 17.5.1沸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71 17.5.2熔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72 17.5.3溶解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73 第18章基本有机化合物374 18.1饱和烃374 18.1.1链烷烃374 18.1.2环烷烃381 18.1.3饱和烃的主要来源和用途386 18.2不饱和烃387 18.2.1单烯烃388 18.2.2炔烃398 18.2.3二烯烃404 18.3芳烃408 18.3.1单环芳烃409 18.3.2多环芳烃422 18.3.3芳香性,休克尔(Hückel)规则427 18.3.4芳烃的来源、制法与应用429 18.4立体化学430 18.4.1异构体的分类430 18.4.2对映异构430 18.4.3偏振光和比旋光度432 18.4.4分子的手性和对称因素435 18.4.5含一个手性碳的化合物436 18.4.6构型和构型标记437 18.4.7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438 18.4.8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439 18.4.9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440 18.4.10旋光异构在研究反应历程中的应用441 18.4.11立体专一性445 18.5卤代烃445 18.5.1卤代烃的分类与结构445 18.5.2物理性质446 18.5.3化学性质446 18.5.4不饱和卤代烃和卤代芳烃461 18.5.5重要的卤代烃463 18.6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466 18.6.1核磁共振波谱466 18.6.2红外吸收光谱472 18.7醇、酚、醚和环氧化合物477 18.7.1醇478 18.7.2酚490 18.7.3醚和环氧化合物497 18.8醛和酮503 18.8.1醛、酮的定义和分类503 18.8.2羰基的结构503 18.8.3醛、酮的物理性质504 18.8.4醛、酮的化学性质505 18.8.5醛和酮的制法520 18.9羧酸及羧酸衍生物521 18.9.1羧酸521 18.9.2羧酸衍生物530 18.10有机含氮化合物539 18.10.1硝基化合物539 18.10.2胺类543 18.10.3重氮及偶氮化合物554 18.11杂环化合物562 18.11.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562 18.11.2单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563 18.11.3单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564 18.11.4重要五元杂环及衍生物569 第19章元素化学571 19.1氢、氢能源571 19.1.1氢原子的性质及其成键特征571 19.1.2氢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572 19.1.3氢气的制备573 19.1.4氢能源574 19.2ⅠA、Ⅱ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577 19.2.1概述577 19.2.2单质的性质578 19.2.3重要化合物579 19.2.4盐类582 19.2.5对角线规则583 19.3ⅢA-Ⅶ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584 19.3.1硼族元素的特性584 19.3.2碳族元素590 19.3.3氮族元素597 19.3.4氧族元素605 19.3.5卤族元素618 19.4稀有气体628 19.4.1稀有气体的存在、结构、性质和用途629 19.4.2稀有气体化合物630 19.5ⅠB、ⅡB族元素及其常见化合物632 19.5.1铜族(ⅠB)元素632 19.5.2锌族(ⅡB)元素636 19.6过渡元素及其常见化合物641 19.6.1过渡元素概述641 19.6.2钛族、钒族元素644 19.6.3铬族元素648 19.6.4锰族元素652 19.6.5铁系元素和铂系元素654 19.7稀土元素660 19.7.1镧系元素概述661 19.7.2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663 19.7.3镧系元素的提取664 19.7.4稀土元素的应用665 参考文献
ISBN:978-7-122-24524-3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0-01
装帧:平
页数: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