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现代药理技术与中医药学

现代药理技术与中医药学

  • 作者
  • 洪博、隋小宇、卜明 主编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药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以现代化学、医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究、开发和生产药物的现代学科,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几个部分。本书为作者总结现代药理技术和中医药相关现代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主要就药学中的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相关讨论。全书理论结合实践,内容...


  • ¥68.00

ISBN: 978-7-122-37869-9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1-01-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37869-9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1-01-01

装帧:平

页数:216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就药学中的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相关讨论 全书理论结合实践,内容充实,逻辑清晰 可供现代药学专业的本科生阅读,也可供各大院校和医院的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图书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发展,其中医药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药品的相继开发和使用,使得药学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药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以现代化学、医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的独立学科,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开发和生产药物,现代药学也融入了更多的内容,其中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学等几个部分。药物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男人与女人,老人与小孩,病人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医疗保障系统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药物与国家的预算、立法与执法管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相互影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按医嘱使用、误用、滥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毒、药源性疾病以及药物非医学使用等情况,所带来的不仅是生物现象,更多是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人类能够正确运用药学知识,不断开发出有效的药物,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从而使人体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本书针对上述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同时还从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任务;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炮制、性能、配伍、剂量与用法、药性理论及现代研究、药理作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新药的研制与开发以及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虽然这些内容都是针对药物进行研究的,但是各有其专门的侧重点。全书分为六章,每一章都有不同的内容指向。例如,在第一章中,从总的方面对现代药学中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做出阐述,使读者对药学基本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对我国药学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为全书内容系统地展开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在第二章药物化学中,主要研究药物的结构,并以此为根据进行相关药物的开发,是研究路线的;第三章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临床和非临床实验均属于药理学范畴;第四章的药物分析就是对药物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或检验药物的质量;而在第五章中,主要论述了药剂学的相关概念,对药物的剂型做出了重点研究,具体研究了把原料药做成何种类型的药剂,如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第六章从中医药的角度对药学内容进行了拓展研究。
药学是一门医疗保健学科,它承担着确保药品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职责。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强,药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地细化。明确现代药学的主要内容,对药学工作者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药品、未来药学工作者明确方向和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通过资料查询等方式对现代药学理论及中药学知识进行了论述,全书理论结合实践,内容饱满,逻辑清晰,可供现代药学专业的本科生阅读,也可供各大院校和医院的从业人员参考使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书参考并引用了大量相关文献,在此我们对相关作者深表感谢。由于作者学识与经验有限,加之时间匆促,书中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20年6月

精彩书摘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药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以现代化学、医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究、开发和生产药物的现代学科,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几个部分。本书为作者总结现代药理技术和中医药相关现代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主要就药学中的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相关讨论。全书理论结合实践,内容实用,可供现代药学专业的本科生阅读,也可供各大院校和医院的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现代药学理论概述
第一节药学的概念1
一、药物的概念1
二、药学的定义1
第二节现代药学的起源与发展1
一、药学的起源1
二、药学的发展2
第三节药学的任务和地位3
一、药学的任务3
二、药学的地位4
第四节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4
第五节药品的类别5
一、天然药物5
二、化学药物5
三、生物药物6
第六节药师和执业药师6
一、药师及其职责6
二、执业药师8
第七节我国药学的现状与发展8
一、药物化学方面8
二、药物制剂方面8
三、药理学方面9
四、药物分析方面9
五、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方面9

第二章药物化学
第一节药物化学的基本定义10
一、药物的定义10
二、药物化学的定义10
第二节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0
一、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10
二、药物化学的研究任务11
第三节药物化学的历史与现状11
一、药物化学的发展历史11
二、药物化学的发展现状13
第四节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14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14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16
第五节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7
一、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17
二、新药研发的方法18
第六节药物代谢反应20
一、药物代谢概述20
二、药物代谢的酶21
第七节药物合成的化学与工艺研究22
一、药物化学合成路线设计22
二、药物合成的生产工艺研究23
第八节药物化学发展的新方向25
一、新药研究的新模式25
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新方法25
三、新药研发重点转向药物分子设计25
四、手性药物26
五、利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获得化学结构独特的先导物26
六、生物标记和诊断试剂的设计26

第三章药理学
第一节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27
一、药理学的概念与性质27
二、药理学的学科任务28
第二节药理学的发展史28
一、本草阶段(药物学阶段)28
二、近代药理学阶段28
三、现代药理学阶段29
第三节药理学的研究方法29
一、形态学方法29
二、生物化学方法30
三、电生理学方法30
四、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30
五、行为学方法30
第四节药物代谢动力学31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31
二、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34
第五节药物效应动力学35
一、药物的作用35
二、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37
第六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39
一、药物因素39
二、机体因素40
三、其他因素41
第七节药物相互作用42
一、药物相互作用概述42
二、体外的药物相互作用43
三、药物动力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43
四、药效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45
第八节现代医学模式与临床药理学46
一、循证医学模式46
二、转化医学模式49
三、精准医学模式52
第九节遗传药理学与个体化用药55
一、遗传药理学概述55
二、代谢性疾病与用药56
三、心脑血管病与用药57
第十节时辰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58
一、时辰药理学概述58
二、时辰药理学的临床应用59
第十一节药理学研究实例61
一、阿司匹林的体内过程62
二、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63
三、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禁忌证64

第四章药物分析学
第一节药物分析学的性质和任务66
一、药物分析学的性质66
二、药物分析学的任务66
第二节药物分析与药品质量标准67
一、体内药物分析67
二、药品质量标准的分类69
三、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71
第三节药品质量控制与药物分析方法验证72
一、药品检验72
二、药品质量管理74
三、药物分析方法验证76
第四节药物的鉴别试验80
一、药物鉴别试验概述80
二、药物鉴别试验的常见方法81
第五节药物的杂质分析86
一、药物杂质概述86
二、药物杂质检查的主要方法88
第六节药物的含量测定91
一、药物含量测定概述91
二、药物含量测定的几种方法91
第七节药物制剂分析概论101
一、药物制剂及药物制剂分析概述101
二、药物制剂分析的实践操作102
第八节毛细管电泳技术111
一、毛细管电泳的概念与特点111
二、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112
三、毛细管电泳仪114
四、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示例115
第九节色谱联用分析法116
一、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17
二、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121
第十节分子生物技术122
一、流式细胞技术123
二、基因芯片技术123
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126
四、生物传感器技术127
第十一节其他药物分析前沿技术129
一、中药生物活性测定129
二、蛋白质印迹分析131
三、原位及在线检测技术132
四、分子影像技术133
第十二节药物分析的应用134
一、药物分析在药品检验过程中的应用134
二、中草药分析中的应用136
三、体内药物分析的应用137
第十三节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势137
一、分析技术不断拓展138
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138

第五章药剂学
第一节药剂学的基本概念139
一、药学基本理论139
二、药剂学的性质139
第二节药物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140
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140
二、药物剂型的分类141
第三节药剂学的发展与任务142
一、药剂学的发展142
二、药剂学的任务143
第四节药剂学的其他分支学科144
一、物理药剂学144
二、工业药剂学144
三、生物药剂学144
四、药物动力学145
五、临床药学145
第五节液体制剂145
一、概述145
二、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146
三、溶液型液体制剂147
第六节固体制剂147
一、概述147
二、散剂148
三、颗粒剂148
四、片剂148
第七节膏剂、膜剂、凝胶剂与栓剂148
一、软膏剂148
二、膜剂153
三、凝胶剂155
四、栓剂157
第八节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161
一、气雾剂161
二、喷雾剂161
三、粉雾剂161
第九节药物递送系统162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概念162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162
三、药物递送系统展望164
第十节药用辅料164
一、药用辅料的定义164
二、药用辅料的分类165
三、药用辅料的发展状况165
第十一节药物与包材、蛋白质的相互作用166
一、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166
二、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168
第十二节药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168
一、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基础168
二、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169
三、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理化因素170
第十三节药物的溶解171
一、药物的溶解度171
二、影响药物溶解速度的因素及提高溶解速度的方法172
第十四节药物的溶出及释放173
一、概述173
二、药物的溶出速度173
三、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174
第十五节我国药剂学发展概况174
一、现代药剂学的发展概况174
二、我国药剂学的发展概况175
三、我国药剂学发展建议175

第六章中医药学
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任务176
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176
二、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76
第二节中药的起源与发展176
一、原始社会(远古—前21世纪)176
二、夏商周时代(前21世纪—前221年)177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178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178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年)179
六、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179
七、明代(1368—1644年)180
八、清代(1616—1911年)181
九、民国时期(1912—1949年)182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至今)182
第三节中药的炮制184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184
二、中药炮制的方法184
第四节中药的性能187
一、四气187
二、五味188
三、升降浮沉189
四、归经189
第五节中药的毒性191
一、古代中药毒性的概念191
二、中药不良反应及相关的概念191
三、中药毒性分级192
四、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192
第六节中药的配伍193
第七节中药的剂量与用法195
一、中药的剂量195
二、中药的用法195
第八节中药药性理论及现代研究197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197
二、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200
三、中药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202
四、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203
第九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03
一、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203
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205
第十节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207
一、同种中药炮制后化学成分改变则疗效相异207
二、不同药物所含化学成分相同则疗效亦相同207
三、药物疗效相似化学成分不同作用机理有异则应用亦有别207
第十一节各药详述208
一、清热药和解表药208
二、消食药和泻下药210
三、止血药和活血化瘀药211
四、化痰止咳平喘药213
第十二节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214
一、临床中药学在发展期间的机遇214
二、临床中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4
三、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215

参考文献216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