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安全工程化学基础

安全工程化学基础

  • 作者
  • 刘定福 编

本书紧紧围绕“安全”主题,根据安全工程的特点,介绍了从事化工行业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全书共分4篇。第1篇为元素化学部分,主要按元素周期表中的s、p、d、f四个区的分类而分别介绍有关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第2篇为有机化学部分,包括有机化合物概述、烃和烃的衍生物。第3篇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


  • ¥25.00

ISBN: 7-5025-5896-9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04-09-12

图书介绍

ISBN:7-5025-5896-9

语种:中文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4-09-12

装帧:平装

页数:312

图书前言

安全科学是揭示人的安全之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在1992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T 13745-1992中,安全科学正式享有一级学科地位。安全工程则是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各种危险状态存在条件及转化成事故的过程和机理为主要研究内容,预知、控制过程的危险因素,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的危害,以实现过程的正常、平衡、平稳、协调为目的的诸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
化工行业是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辐射等潜在危险的一个特殊行业。我国目前已能生产各种化工产品45000多种,全国的化学工业总产值与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在生产、贮存、运输、使用化学品过程中因为对某些化学品的性能和危险性不熟悉而引发的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也日益增多。因此,从事化工行业的安全技术人员及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如化学品的名称、归类和性质,典型化学反应及其安全技术,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易燃易爆气体及工业毒物的分析检测等。然而,这些基础知识分别分布在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几个领域中。显然,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让他们与化工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地学习这四门化学是不太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作者萌发了编写本书的想法。
全书紧紧围绕“安全”这个主题,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有选择性地介绍了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使读者能通过本书的学习,掌握从事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所必须具备的化学基础知识。
全书共分4篇。第1篇元素化学。按元素周期表中s、p、d、f四个区的分类而分别介绍有关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名称、分类和性质等。重点介绍腐蚀性、氧化性、放射性、毒性,污染和易燃易爆的物质,如硫酸、硝酸、烧碱、氢氟酸、过氧化钠、高氯酸钾、铀、钍、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氰化物、砷、铅、镉、汞、铬 (VI) 、黄磷、金属钾和钠等,以使读者对无机工业毒物和危险介质有较深刻的认识。
第2篇有机化学。包括烃和烃的衍生物两大部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一般有机化合物都容易燃烧,很多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质都是有机物。故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是进行危险化学品的监督管理和防火防爆技术研究的客观需要。
因为我们希望读者对各类化学物质的名称、归属要较为熟悉,所以本书对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原则介绍较多,而淡化其结构的叙述。在叙述其性质时,省略熔点、沸点、密度等物理常数的介绍,而仅着重于易燃、易爆、有毒、腐蚀和典型化学性质方面的介绍。对较为重要的化合物进行单独介绍,对没有危险性的有机物只作简单介绍或不作介绍。
第3篇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研究燃烧爆炸时,经常要对物质的燃烧热、生成热、爆炸热和爆炸能量等进行计算。因此,本书编入化学热力学的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炸药爆炸、酸碱中和反应等几乎在瞬间完成。而有些反应则很慢。即使是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也不相同。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则可达到控制化学反应快慢的目的,更好地搞好防火防爆。因此,本书编入化学反应速率和链反应的相关内容。
第4篇安全工程化学检测。在安全生产及职业卫生的管理监督和科研工作中,通常要对车间空气中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等进行分析监控。因此,本书编入分析化学的部分内容,重点介绍安全生产工作中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的原理、仪器和特点,如气体的化学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研究所的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化学工业出版社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在编写时参考了众多公开出版的书刊中的有关内容,在此对有关作者和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内容跨度颇大,且是首次尝试从安全的角度来编写“化学基础”,编写难度较大。限于编者的水平,加之时间仓促,本书虽经多次修改,但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精彩书摘

本书紧紧围绕“安全”主题,根据安全工程的特点,介绍了从事化工行业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全书共分4篇。第1篇为元素化学部分,主要按元素周期表中的s、p、d、f四个区的分类而分别介绍有关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第2篇为有机化学部分,包括有机化合物概述、烃和烃的衍生物。第3篇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和链反应。第4篇为安全工程化学检测,重点介绍安全生产工作中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的原理、仪器和特点,包括气体的化学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安全分析等。

目录

第1篇 元素化学
1 s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1
 11 氢1
 111 单质1
 112 氢化物3
 12 锂、钠、钾、铷、铯3
 121 单质3
 122 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4
 123 氢氧化物5
 13 铍、镁、钙、钡5
 131 单质5
 132 化合物5
 14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用途6
2 p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8
 21 硼、铝、镓、铊8
 211 单质8
 212 硼烷9
 213 硼的卤化物10
 214 镓化合物11
 215 铊化合物11
 22 碳、硅、铅11
 221 单质11
 222 氧化物12
 223 碳酸盐和硅酸盐14
 224 铅的毒性15
 225 硅烷15
 23 氮、磷、砷16
 231 单质16
 232 氧化物17
 233 氢化物19
 234 含氧酸及其盐19
 24 氧、硫、硒22
 241 通性22
 242 氧22
 243 臭氧23
 244 过氧化氢24
 245 过氧化物26
 246 硫化氢和硫化物26
 247 硫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27
 248 硒化氢和硒化物30
 249 二氧化硒、硒的含氧酸及其盐30
 25 卤素31
 251 单质31
 252 卤化氢和卤化物32
 253 卤素的氧化物33
 254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34
 255 卤素的生理功能36
 256 拟卤素37
 26 稀有气体38
 261 氦、氖、氩、氪、氙39
 262 氡40
3 d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42
 31 d区元素的特征42
 32 钒、铬、锰44
 321 钒的重要化合物44
 322 铬的重要化合物44
 323 锰的重要化合物46
 33 铁、钴、镍47
 331 单质47
 332 氧化物48
 333 重要的盐类49
 334 配合物50
 34 铜、锌、镉、汞51
 341 铜51
 342 锌、镉、汞52
4 f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56
 41 镧系元素56
 411 镧系元素的通性56
 412 稀土元素的重要化合物57
 413 稀土元素的应用58
 42 放射性59
 421 原子核、同位素、核素59
 422 核衰变的方式和半衰期60
 423 放射性污染62
 424 放射性核素的应用63
 43 锕系元素63
 431 锕系元素概述63
 432 放射性元素64
 433 钍和铀的重要化合物64
第2篇 有机化学
5 有机化合物概述66
 5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66
 5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67
 521 结构和结构式67
 522 构型和透视式68
 523 结构与毒性的关系69
 524 液体理化性质与火灾的关系69
 53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70
 531 结构上的特点70
 532 性质上的特点71
 5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72
 55 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及安全技术74
 551 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74
 552 重要有机反应的安全技术78
6 烃86
 61 烃的命名86
 611 烷烃86
 612 烯烃89
 613 二烯烃92
 614 炔烃93
 615 脂环烃94
 616 芳香烃95
 62 烃的性质98
 621 烷烃99
 622 不饱和烃100
 623 环烷烃101
 624 单环芳烃102
 63 重要的烃及含烃物质105
7 烃的衍生物111
 71 卤代烃111
 711 卤代烃的命名111
 712 卤代烃的性质113
 713 重要的卤代烃115
 72 醇、酚、醚117
 721 醇118
 722 酚122
 723 醚125
 73 醛、酮、醌128
 731 醛和酮129
 732 醌134
 74 羧酸及其衍生物135
 741 羧酸135
 742 酰氯、酸酐、酯和酰胺138
 75 含氮化合物143
 751 硝基化合物143
 752 胺146
 753 腈和异腈152
 754 异氰酸酯153
 755 重氮盐和偶氮化合物154
 756 叠氮化合物156
 76 含磷有机化合物157
 77 杂环化合物158
第3篇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8 化学反应热力学162
 8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62
 811 热力学第一定律162
 81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64
 813 恒容热效应的测量167
 814 赫斯定律和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167
 82 化学反应的方向173
 821 熵与熵变173
 822 自由焓与自由焓变177
9 化学反应动力学182
 91 化学反应速率182
 91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182
 912 反应速率理论183
 913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184
 92 链反应188
 921 典型的复合反应188
 922 支链反应和爆炸极限190
第4篇 安全工程化学检测
10 气体的化学分析法194
 101 空气样品的采集194
 1011 采样方法194
 1012 采样仪器195
 1013 采气量及采样效率198
 102 气体的化学分析法200
 1021 吸收容量法200
 1022 吸收容量滴定法203
 1023 吸收称量法205
 1024 燃烧法206
 103 气体分析仪208
 1031 基本部件208
 1032 气体分析仪211
11 光谱分析法213
 111 吸光光度法213
 1111 基本原理213
 1112 仪器装置221
 1113 分析方法223
 1114 特点与适用范围226
 112 原子吸收光谱法227
 1121 基本原理227
 1122 仪器装置228
 1123 分析方法232
 1124 特点与适用范围233
12 色谱分析法235
 121 色谱法概述235
 1211 基本原理235
 1212 色谱法的分类235
 1213 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术语236
 122 气相色谱法238
 1221 气相色谱仪238
 1222 气相色谱固定相244
 1223 操作条件的选择249
 1224 定性和定量方法253
 1225 特点及应用范围261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261
 1231 基本原理及特点261
 1232 高效液相色谱仪264
 1233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类265
 1234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模式的选择268
13 安全分析270
 131 动火分析271
 1311 燃烧法(测定可燃性气体的总量)271
 1312 测爆仪法(用可燃气体检测仪测定可燃性气体)272
 1313 气相色谱法(测定可燃性气体含量)273
 1314 动火分析合格标准273
 132 氧含量的测定273
 133 有毒气体的分析和检测274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