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环境监测(陈玲)(第三版)

环境监测(陈玲)(第三版)

  • 作者
  • 陈玲、赵建夫 主编 仇雁翎、夏四清 副主编

《环境监测》(第三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7个实验和另外8个附加实验。 ...


  • ¥59.90

ISBN: 978-7-122-38406-5

版次: 3

出版时间: 2021-06-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38406-5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1-06-01

装帧:平

页数:309

编辑推荐

1 《环境监测》被遴选为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 级规划教材。 2 《环境监测》编写人员主要来自“双一流”高校环境专业一线教师。 3 《环境监测》全面反映我国近年来更新或者新颁布的环境系列标准,阐明环境标准制定的依据。 4 《环境监测》反映近年来环境监测的新方法、新手段,力图使读者体会到新手段为环境监测带来的技术进步。 5 《环境监测》针对重要知识点和部分实验增加了二维码动画等数字化教学内容,使读者可以更直观理解和掌握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实验过程。 6 《环境监测》内容体现了专业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图书前言

《环境监测》(第三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高等教育环境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核心教材。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监测方案的制订,监测方法的基本理论,以及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为后续环境类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同时也力求反映发展迅速的国内外环境监测新技术。全书共分为8 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7 个实验和另外8 个附加实验。
《环境监测》(第三版)具有以下特点:
① 及时更新、补充了我国近年来更新或新颁布的环境系列标准,阐明了环境标准制定的依据,诠释了环境标准更新的必要性。
② 在环境监测方法和手段上,新增了微波消解法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与传统湿式消解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比较,更能体现新手段为环境监测带来的技术进步。
③ 基于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土壤环境质量系列标准,重点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风险管制值以及相关监测方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④ 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生物监测技术(细菌学检验、急慢性毒理试验等)注入了新内容,为捕捉环境生物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因此,将第二版第2章中水生生物监测的有关内容调整至第6 章,整合环境生物监测相关内容。
⑤ 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器和方法发展迅速,如便携式金属元素检测仪、便携式VOCs 仪等,环境水域自动采样船、野外实时环境监测站(点)、遥感遥测等环境监测领域新技术不断完善,因此,将这些内容融入了本教材。
⑥ 针对重要知识点和部分实验,增加了二维码动画等数字化教学内容,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更直观理解和掌握监测方法的原理及实验过程。
近年来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标准不断涌现,本教材在《环境监测》(第二版,2014)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体现了环境监测理论的更新,以及监测方案和监测程序的改进,更能反映当前国内外环境监测领域的能力、水平与发展趋势。同时,本教材专业知识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阶段“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编者制作了本书配套的教学课件(ppt),需要的师生可到化学工业出版社教学资源网(www.cipedu.com.cn)免费下载。
本书共分为8 章,由陈玲教授和赵建夫教授任主编,仇雁翎教授和夏四清教授任副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及编写分工如下:陈玲(第1 章),仇雁翎、陈皓和陈玲(第2 章),李飞鹏(第3 章),付融冰、陈玲(第4 章),陈玲、夏四清(第5 章),吴玲玲、王虹(第6 章),黄清辉、郜洪文(第7 章),杨超、陈玲(第8 章),施鼎方(实验部分)。陈玲、仇雁翎两位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内容设计和最终统稿,马瑜、张羽就等参与了书稿、图表等的录入工作,赵建夫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审核与定稿。
由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可能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指正。

编 者
2021年3月
于同济大学

作者简介

陈玲,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博导,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监测、环境分析技术及污染物环境行为
主讲课程:环境监测、仪器分析、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承担本科生《环境监测》(校级卓越课程)、硕士生的《环境仪器分析》(校级精品课程)和博士生的《环境分析理论与技术》等多门课堂教学工作,主编《环境监测》国家 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和《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第二版)等教材。

精彩书摘

《环境监测》(第三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7个实验和另外8个附加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001
1.1 环境和环境污染 002
1.2 污染物来源和性质 005
1.2.1 污染物的化学类别 005
1.2.2 污染物的性质 005
1.2.3 优先控制污染物 006
1.2.4 受关注的化学污染物 009
1.3 生态环境标准 010
1.3.1 生态环境标准的作用 011
1.3.2 生态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011
1.3.3 生态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014
1.4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014
1.4.1 环境监测的类型 015
1.4.2 环境监测的特点 015
1.4.3 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系统 017
习题与思考题 018

第2章 水质监测和分析 021
2.1 水质标准与水质监测 022
2.1.1 水资源和水污染 022
2.1.2 水质标准 023
2.1.3 水质监测与分析的目的 030
2.1.4 监测项目的选择 030
2.1.5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031
2.1.6 排污总量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033
2.2 水质监测方案制订 033
2.2.1 地表水水质监测 034
2.2.2 水污染源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040
2.3 水样采集和保存 041
2.3.1 水样类型 042
2.3.2 水样及其相关样品采集 042
2.3.3 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047
2.4 水样预处理 049
2.4.1 样品消解 049
2.4.2 样品分离与富集 051
2.5 适合现场监测的水质指标 057
2.5.1 温度 057
2.5.2 浊度 058
2.5.3 透明度 059
2.5.4 电导率 059
2.5.5 pH 值 061
2.5.6 溶解氧 063
2.6 感官物理性质 066
2.6.1 颜色 066
2.6.2 固体物质 067
2.6.3 硬度 069
2.7 酸碱性质 071
2.7.1 水的酸度 071
2.7.2 水的碱度 072
2.8 主要阴离子 074
2.8.1 氯化物和余氯 074
2.8.2 硫酸盐与硫化物 077
2.8.3 氟化物 079
2.9 营养性物质 081
2.9.1 含氮化合物 081
2.9.2 含磷化合物 087
2.10 有机物综合指标 090
2.10.1 化学需氧量 091
2.10.2 生化需氧量 094
2.10.3 总有机碳 099
2.10.4 矿物油和动植物油 101
2.10.5 挥发酚 103
2.11 痕量有机物的测定 105
2.11.1 气相色谱法 105
2.1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09
2.12 痕量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 114
2.12.1 痕量金属化合物 114
2.12.2 痕量非金属化合物 122
习题与思考题 125

第3章 大气环境监测 131
3.1 大气与大气污染 132
3.1.1 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特征 132
3.1.2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 133
3.1.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138
3.2 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样品采集 140
3.2.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 140
3.2.2 污染源烟气采样位置与采样点 142
3.2.3 样品采集和保存 144
3.3 大气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149
3.3.1 颗粒物(PM10、PM2.5和TSP)测定 149
3.3.2 气态污染物测定 152
3.3.3 大气中VOCs 的测定 163
3.3.4 恶臭污染监测 163
3.4 大气移动源采样及监测分析方法 164
3.5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166
3.5.1 室内空气质量采样和分析方法 167
3.5.2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法 173
习题与思考题 174

第4章 土壤环境监测 177
4.1 土壤和土壤污染 178
4.1.1 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78
4.1.2 土壤中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180
4.1.3 土壤污染的特点 180
4.2 土壤背景值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81
4.3 土壤环境监测内容 182
4.3.1 农用地土壤质量监测内容 182
4.3.2 建设用地土壤质量监测内容 184
4.4 土壤样品采集与保存 185
4.4.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185
4.4.2 布点与点位数 186
4.4.3 土壤样品采集与保存 190
4.4.4 地下水样品采集与保存 195
4.5 土壤样品预处理 195
4.5.1 土壤中重金属提取方法 195
4.5.2 土壤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 197
4.6 土壤污染物监测方法 199
4.6.1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199
4.6.2 土壤中营养盐测定 200
4.6.3 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测定 201
4.7 土壤污染指数与风险评价 201
4.7.1 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201
4.7.2 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和风险管控 202
习题与思考题 204

第5章 固体废物监测 207
5.1 危险废物管理 208
5.2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210
5.3 危险废物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10
5.3.1 采样方案制订 210
5.3.2 样品的采集 211
5.3.3 样品的制备 214
5.3.4 样品的保存 215
5.4 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别方法 215
5.4.1 易燃性试验 215
5.4.2 化学反应性试验 216
5.4.3 腐蚀性试验 217
5.4.4 急性毒性初筛试验 218
5.4.5 浸出毒性试验 219
5.5 危险废物检测结果判断 220
习题与思考题 221

第6章 生物监测 223
6.1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24
6.1.1 水生生物监测 225
6.1.2 细菌学指标检验 228
6.1.3 生物毒性基础及试验 230
6.2 指示生物的环境监测 243
6.2.1 指示生物的特征及其作用 244
6.2.2 生物样品的采集、保存与制备 245
6.2.3 指示生物污染物测定 247
习题与思考题 252

第7章 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 255
7.1 环境快速检测技术 256
7.1.1 便携水质多参数检测技术 256
7.1.2 大气快速检测技术 259
7.2 半渗透膜被动采样技术 261
7.2.1 连续流动水体被动采样装置 261
7.2.2 时间序列水下自动采样器 262
7.3 应急监测技术 263
7.3.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 263
7.3.2 应急监测方案制订 265
7.3.3 应急监测仪器 266
习题与思考题 267

第8章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269
8.1 环境监测方法评价与结果表达 270
8.1.1 准确度 270
8.1.2 灵敏度 273
8.1.3 检出限 273
8.1.4 不确定度 274
8.1.5 环境质量图 274
8.2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278
8.2.1 质量保证的内容 278
8.2.2 质量保证的关键 279
8.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280
8.3.1 布点和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 280
8.3.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281
8.3.3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284
8.3.4 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 286
8.4 计量认证与实验室认可 287
8.4.1 计量认证 287
8.4.2 实验室认可 288
习题与思考题 291

实 验 292
实验一 化学需氧量的快速法测定 292
实验二 溶解氧的测定 293
实验三 仪器法测定五日生化需氧量 295
实验四 氨氮的测定 297
实验五 土壤中铜、铅的测定 299
实验六 氮氧化物(NOx)的测定 302
实验七 校园景观水体水质监测、评价及净化方案探索——综合性实验 304

参考文献 308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