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植物提取物基础理论与应用

植物提取物基础理论与应用

  • 作者
  • 马立保 编著

本书按照植物提取物的有效部位,参考近10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集中展示植物提取物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书中介绍了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概念和分类、植物提取物的发展概况、植物提取物发展展望,并逐一介绍了生物碱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甾体皂苷类化合物、鞣质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强心苷类化合物、挥发油类化合物...


  • ¥75.00

ISBN: 978-7-122-39109-4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1-07-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39109-4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1-07-01

装帧:平

页数:263

编辑推荐

本书不对外销售。

图书前言

天然植物(特别是药用植物)及其提取物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用于药品、保健食品、烟草、化妆品、动物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
药用植物最初均以草药的方式直接使用,后来发展到汤剂、膏丹丸散等。随着现代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植物提取物被用作新型的天然原料药,开发和利用植物提取物已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
抗生素等药物饲料添加剂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通过抗菌、促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养殖效益。但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造成了耐药性及畜产品中药物残留等问题。2020年7月1日农业农村部全面禁止了养殖动物配合饲料中使用药用饲料添加剂(中草药除外),寻求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的需求更加急迫了。
植物提取物是众多抗生素替代品中关注度最高、品种最多、机理最复杂的一类。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各种生物学功能逐渐被认识,包括对畜禽的促生长、抗氧化、抗菌消炎、免疫增强等作用,但由于植物提取物组成及机体调控的复杂性,许多机理仍在探索中。
本书总结了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在植物提取物作用效果及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植物提取物更好地在动物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由华中农业大学自主科技创新基金(2662019PY059)资助,感谢晏依琴、尹博奇、徐晓帆、张乐、赵娅、秦文峡、李伟、杨文波等同学收集和整理原始资料。

编著者
2021年5月


精彩书摘

本书按照植物提取物的有效部位,参考近10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集中展示植物提取物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书中介绍了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概念和分类、植物提取物的发展概况、植物提取物发展展望,并逐一介绍了生物碱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甾体皂苷类化合物、鞣质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强心苷类化合物、挥发油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和应用等,对从事畜牧兽医学、中医药学等专业研究与应用人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0.绪论1
0.1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概念和分类1
0.1.1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概念1
0.1.2植物提取物分类2
0.2植物提取物的发展概况2
0.2.1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标准2
0.2.2植物提取物的安全性控制3
0.3植物提取物发展展望4
0.3.1质量控制4
0.3.2作用效果与机制研究5
0.3.3未来的发展方向6

第1章生物碱类化合物7
1.1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7
1.1.1吡咯烷类7
1.1.2吡咯里西啶类7
1.1.3哌啶类8
1.1.4喹诺里西啶类8
1.1.5吲哚里西啶类8
1.1.6莨菪烷类8
1.1.7苯丙胺类9
1.1.8小檗碱类9
1.1.9苄基异喹啉类9
1.1.10双苄基异喹啉类9
1.1.11吲哚类10
1.1.12喹啉类10
1.1.13 吖啶酮类10
1.1.14咪唑类11
1.1.15萜类11
1.1.16甾体类11
1.2生物碱的主要理化性质12
1.2.1物理性质12
1.2.2化学性质12
1.3生物碱的基础理论与应用13
1.3.1小檗碱13
1.3.2苦参碱15
1.3.3麻黄碱17
1.3.4紫杉醇18
1.3.5槟榔碱18
1.3.6龙胆碱19
1.3.7吴茱萸碱20
1.3.8一叶萩碱21
1.3.9罂粟碱21
1.3.10蝙蝠葛碱22
1.3.11山莨菪碱23
1.3.12益母草碱24
1.3.13防己诺林碱25
1.3.14利血平25
1.3.15刺乌头碱26
参考文献26

第2章黄酮类化合物28
2.1黄酮的结构与分类28
2.1.1黄酮的结构28
2.1.2黄酮的分类29
2.2黄酮的主要理化性质33
2.2.1物理性质33
2.2.2化学性质33
2.3黄酮类化合物的基础理论与应用34
2.3.1芹菜素(黄酮类)34
2.3.2木樨草素(黄酮类)36
2.3.3山柰素(黄酮类)38
2.3.4槲皮素(黄酮醇类)40
2.3.5橙皮苷(二氢黄酮类)42
2.3.6二氢槲皮素(二氢黄酮醇类)44
2.3.7异甘草素(查耳酮类)45
2.3.8紫檀素(二氢异黄酮类)47
2.3.9红花黄素(查耳酮类)48
2.3.10飞燕草素(花色素类)49
2.3.11表儿茶素(黄烷类)50
2.3.12甲基麦冬黄酮A(高异黄酮类)51
2.3.13大豆异黄酮(异黄酮类)52
2.3.14鱼藤酮(二氢异黄酮类)54
2.3.15银杏素(双黄酮类)54
2.3.16根皮素(二氢查耳酮类)55
2.3.17水飞蓟素(黄酮醇类)56
2.3.18矢车菊素(花色素类)57
2.3.19金鱼草素(橙酮类)58
参考文献59

第3章醌类化合物61
3.1醌类的结构与分类61
3.1.1苯醌61
3.1.2萘醌61
3.1.3蒽醌62
3.1.4菲醌64
3.2醌类的主要理化性质64
3.2.1物理性质64
3.2.2化学性质65
3.3醌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65
3.3.1南蛇藤素65
3.3.2扁蒴藤素66
3.3.3胡桃醌66
3.3.4蓝雪醌67
3.3.5紫草素68
3.3.6丹参醌69
3.3.7大黄素69
3.3.8番泻苷71
3.3.9信筒子醌72
3.3.10茜草素73
3.3.11金丝桃素(去氢二蒽酮)74
3.3.12决明子蒽醌74
3.3.13虎杖蒽醌75
3.3.14何首乌蒽醌76
3.3.15拉帕醌77
3.3.16辅酶Q1078
3.3.17芦荟蒽醌79
3.3.18艾地苯醌79
参考文献80

第4章香豆素类化合物82
4.1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82
4.1.1简单香豆素82
4.1.2呋喃香豆素83
4.1.3吡喃香豆素83
4.1.4异香豆素84
4.1.5其他香豆素84
4.2香豆素的主要理化性质84
4.2.1物理性质84
4.2.2化学性质84
4.3香豆素的基础理论与应用85
4.3.1七叶内酯85
4.3.2蛇床子素87
4.3.3花椒毒酚89
4.3.4秦皮乙素91
4.3.5瑞香素93
4.3.6补骨脂素96
4.3.7欧前胡素98
4.3.8东莨菪内酯100
参考文献101

第5章木脂素类化合物103
5.1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103
5.1.1简单木脂素103
5.1.2单环氧木脂素104
5.1.3木脂内酯104
5.1.4环木脂素104
5.1.5环木脂内酯104
5.1.6双环氧木脂素104
5.1.7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105
5.1.8联苯型木脂素105
5.1.9新木脂素类105
5.2木脂素的理化性质105
5.2.1物理性质105
5.2.2化学性质106
5.3木脂素的基础理论与应用106
5.3.1牛蒡子苷元106
5.3.2和厚朴酚109
5.3.3厚朴酚111
5.3.4五味子醇甲114
5.3.5五味子乙素115
5.3.6连翘苷117
5.3.7亚麻籽木脂素119
5.3.8芝麻木脂素120
5.3.9肉豆蔻木脂素123
参考文献124

第6章萜类化合物125
6.1萜类的结构与分类125
6.1.1单萜125
6.1.2倍半萜127
6.1.3二萜128
6.1.4二倍半萜129
6.1.5三萜130
6.2萜类化合物的主要理化性质132
6.2.1物理性质132
6.2.2化学性质133
6.3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135
6.3.1单萜(C10)类化合物的研究应用135
6.3.2倍半萜(C15)类化合物的研究应用141
6.3.3二萜类化合物(C20)的应用研究144
6.3.4三萜(C30)类化合物的研究应用148
6.3.5四萜(C40)类化合物的研究应用151
参考文献152

第7章甾体皂苷类化合物154
7.1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154
7.1.1结构特征154
7.1.2甾体皂苷的分类155
7.2甾体皂苷的主要理化性质157
7.2.1物理性质157
7.2.2化学性质157
7.3甾体皂苷类药理学研究157
7.3.1人参皂苷157
7.3.2知母皂苷161
7.3.3延龄草皂苷162
7.3.4薯蓣皂苷163
7.3.5白头翁皂苷165
7.3.6蒺藜皂苷167
7.3.7黄精皂苷168
7.3.8麦冬皂苷169
7.3.9重楼皂苷170
7.3.10柴胡皂苷172
7.3.11大蒜皂苷173
7.3.12百合皂苷174
7.3.13毛冬青皂苷175
7.3.14甘草皂苷175
7.3.15玉竹皂苷176
7.3.16吉祥草皂苷177
参考文献178

第8章鞣质类化合物180
8.1鞣质的结构与分类180
8.1.1可水解鞣质180
8.1.2缩合鞣质182
8.1.3复合鞣质182
8.2鞣质的主要理化性质182
8.2.1物理性质182
8.2.2化学性质183
8.3鞣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183
8.3.1五倍子鞣质183
8.3.2地榆鞣质184
8.3.3诃子鞣质187
8.3.4翻白草鞣质189
8.3.5柳兰鞣质191
8.3.6老鹳草鞣质193
8.3.7余甘子鞣质194
8.3.8仙鹤草鞣质196
8.3.9乌药鞣质198
参考文献199

第9章多糖类化合物201
9.1多糖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201
9.1.1多糖的结构201
9.1.2多糖的分类202
9.2多糖的主要理化性质205
9.2.1物理性质205
9.2.2化学性质205
9.3多糖类化合物的基础理论与应用205
9.3.1黄芪多糖205
9.3.2枸杞多糖207
9.3.3刺五加多糖208
9.3.4党参多糖210
9.3.5山药多糖211
9.3.6玉竹多糖212
9.3.7板蓝根多糖214
9.3.8龙眼肉多糖215
9.3.9海藻多糖216
9.3.10天麻多糖216
9.3.11巴戟天多糖217
9.3.12白及多糖219
9.3.13昆布多糖220
9.3.14附子多糖221
9.3.15茯苓多糖222
9.3.16灵芝多糖223
9.3.17香菇多糖225
参考文献226

第10章强心苷类化合物229
10.1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229
10.1.1强心苷的结构229
10.1.2强心苷的分类230
10.2强心苷的主要理化性质232
10.2.1物理性质232
10.2.2化学性质232
10.2.3显色反应233
10.3强心苷类基础理论与应用234
10.3.1黄花夹竹桃苷234
10.3.2洋地黄毒苷(Digitoxin)235
10.3.3毒毛旋花子苷K(Strophanthink)237
10.3.4杠柳苷元(periplogenin)237
10.3.5杠柳毒苷(periplocin)238
10.3.6铁筷子苷(Helleborus thibanus)238
参考文献239

第11章挥发油类化合物241
11.1挥发油的结构与分类241
11.1.1挥发油的结构241
11.1.2挥发油的分类242
11.2挥发油的主要理化性质243
11.2.1挥发油的物理性质243
11.2.2挥发油的化学性质244
11.3挥发油类的基础理论与应用244
11.3.1紫苏油244
11.3.2广藿香油245
11.3.3茴香油247
11.3.4当归油248
11.3.5芫荽精油249
11.3.6白芷挥发油251
11.3.7薄荷油254
11.3.8人参挥发油255
11.3.9桂皮醛256
11.3.10大蒜油258
11.3.11川芎挥发油260
参考文献262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