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教程(梁献超)

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教程(梁献超)

  • 作者
  • 梁献超、韩颖 主编

《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教程》在兼顾一般性公共建筑无障碍通用设计要素的同时,通过重点讲述文化类公共建筑中展示、操作、交流、导向标识等无障碍设计的要素与方法,为国内高校开设无障碍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在设计课程学习中实践无障碍设计提供学习参考。全书分别介绍了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历程和国内存在的相关问题,无障碍设计要素、现状分析、设计方法、法规与实践以及无...


  • ¥59.00

ISBN: 978-7-122-39232-9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1-11-01

图书介绍

ISBN:978-7-122-39232-9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1-11-01

装帧:平

页数:143

图书前言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信息智能化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对于无障碍设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西方社会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之后,进入高速发展期,劳动力短缺,残疾人开始被一些工厂雇佣,社会开始重新评价残疾人士。欧洲议会在1959年通过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决议》。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影响,无障碍设计逐渐深入人心,逐步成为建筑与公共环境建设领域的强制性规范要求。20世纪70年代,美国建筑师迈克尔·贝德纳(Michael Bednar)提出“正是不当的环境设计才给人们造成了各种能力的约束,环境制约了人们能力的发挥;如果将环境障碍完全消除掉,那么所有人的能力都将会大大释放”。因此,他建议使用“通用设计”这一更为广泛的概念。
如今,我国老龄人口规模日趋庞大,加之自然或人为灾害导致的残疾人数量增加,使得存在活动障碍的群体如何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当前需要给予足够关注的重大命题。从建筑界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群体参与社会活动中面临的建筑环境障碍上看,主要途径是通过无障碍设计,以及在其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的通用设计理念及相关技术的实践。
我国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90年代,最早的规范是1988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 50—1988)。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对建筑出入口、坡道、走道、门、楼梯和台阶、电梯、扶手、地面等部位的无障碍设施作出规定,保障残疾人使用这些设施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当前,国内建筑界对交通类公共建筑、居住类建筑的无障碍设施研究关注比较多,也制定了详细的标准,但相比较文化馆、博物馆、社区活动中心等老年人、残疾人潜在使用需求较高的文化类公共建筑,则缺少具体、独立的无障碍设计技术标准,特别是在文化类建筑中对于展示、视听、服务设施无障碍的研究不多,建筑、室内和展示三者无障碍设计研究缺少衔接和统一。
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关于无障碍设计方面的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相关研究时间起步迟,研究机构少。国内高校中,除了少数高校如同济大学在建筑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开设了无障碍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大多高校关于无障碍设计实践及相关规范的学习一般是在设计课程实践中有所涉及,其深度和普及性都不高。相比之下,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学专业在无障碍设施科研领域已处于领先水平,如丹麦各大学相关专业中,都设置了和无障碍相关的课程,并经常举办以无障碍设计为主题的设计大赛,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与其相关的各类知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无障碍研究工作,有专门的实验室和教研组;日本70%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无障碍设计课程。我国首个针对无障碍设施研发、建设的专业研究机构——无障碍建设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于2011年5月在同济大学成立。
教材《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教程》是基于编者对文化类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实践、研究积累,力求从多个方面尽可能通过翔实的案例、较科学的实验方案及基础资料,对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方面的经验和案例,客观地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阐述。书后附录1为编者参考国内外有关规范自编的“文化类建筑无障碍设计指导书”,附录2为编者自编的关于文化类建筑“无障碍环境研究调查问卷”,以作为我国当前在文化类公共建筑中无障碍设计相关研究的补充。
本教材由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梁献超、韩颖担任主编,参编人员包括吴琅、刘翠林(云南大学)、刘琰、李冰。
教材在兼顾一般性公共建筑无障碍通用设计要素的同时,通过重点讲述文化类公共建筑中展示、操作、交流、导向标识等无障碍设计要素与方法,为国内高校开设无障碍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与在设计课程学习中实践无障碍设计提供学习参考。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设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编者限于学识,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2月

作者简介

梁献超,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副院长,199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现为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技术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讲授《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物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基础》、《建筑构造》等课程,教学质量优 秀。近年来完成了南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江苏长江大酒店、南京富盛山庄设计等二十余项工程的规划设计。在任职学校基建处副处长工作期间,组织完成了学校幕府校区整体改造项目以及大学科技园(13万平方米)的施工建设任务。
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 秀成果二等奖,第三、第四届江苏省“建筑师”杯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三等奖、优 秀奖等奖项,多次获得校级优 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主持完成了《现行政策下南京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状况研究》、《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目前主持在研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省扬子江城市群城市空间互动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以第 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灾区建筑施工噪音污染控制模型设计》、《中小套型住宅规划与设计——富盛山庄设计实践》、《中小套型住宅中厨房与卫生间的空间设计研究》、《城市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研究》等十余篇学术论文。参与《快速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艺术制图》等教材的编写。

精彩书摘

《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教程》在兼顾一般性公共建筑无障碍通用设计要素的同时,通过重点讲述文化类公共建筑中展示、操作、交流、导向标识等无障碍设计的要素与方法,为国内高校开设无障碍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在设计课程学习中实践无障碍设计提供学习参考。全书分别介绍了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历程和国内存在的相关问题,无障碍设计要素、现状分析、设计方法、法规与实践以及无障碍环境设计实验等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
《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教程》以点带面,为国内高校在建筑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开设无障碍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及在设计课程学习中实践无障碍设计提供学习参考。
《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教程》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设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绪论001
1.1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历程001
1.1.1国外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历程002
1.1.2国内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历程004
1.1.3国内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差异形成原因005
1.2国内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007
1.2.1在规划设计之初没有综合考虑所有使用群体的不同需求007
1.2.2现有标准与设施不能涵盖公共建筑室内外无障碍环境要求007
1.2.3针对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需求研究偏少007
1.2.4有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的现象008
1.2.5缺少无障碍环境建成的监控评价机制008
1.3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范畴008
1.3.1使用者的需求008
1.3.2使用者的区域008
1.3.3使用者的流线009
1.4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的实践意义009
1.4.1拓展了无障碍设计的研究领域009
1.4.2有助于无障碍设计理论与规范的完善010
1.4.3有利于地区公共服务环境和公众服务能力的提升010
本章小结010

第2章无障碍设计要素011
2.1无障碍设计基本概念011
2.1.1无障碍设施011
2.1.2无障碍环境011
2.1.3无障碍流线011
2.2具有不同环境障碍特征的使用者类型012
2.2.1健康成年人013
2.2.2老年人013
2.2.3残疾人013
2.2.4儿童014
2.2.5外国人014
2.3基于不同心理需求的使用者行为特征015
2.3.1疲劳感015
2.3.2走近路与左边通行015
2.3.3从众心理017
2.3.4保持领域性017
2.3.5聚集效应018
2.3.6触摸吸引力018
2.4基于不同观看需求的视角分析018
2.4.1平视019
2.4.2俯视020
2.4.3仰视020
2.5基于展陈空间尺度的参观流线分析020
2.5.1展陈空间的布局方式020
2.5.2展陈空间的参观路线021
2.5.3展陈空间的尺度021
2.6无障碍设计中的人体工学024
2.6.1人体工学基本概念024
2.6.2人体尺寸标准026
本章小结027

第3章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现状及分析028
3.1公共建筑现状特点及无障碍设计流程028
3.1.1文化类公共建筑现状特点028
3.1.2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流程031
3.2文化类公共建筑功能空间与常见问题分析032
3.2.1功能空间分类033
3.2.2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035
3.3文化类公共建筑交通流线与常见问题分析036
3.3.1交通流线主体构成036
3.3.2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038
3.4文化类公共建筑展示设计与常见问题分析044
3.4.1展示设计内涵044
3.4.2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048
3.5文化类公共建筑公共服务与常见问题分析050
3.5.1公共服务内容050
3.5.2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050
3.6文化类公共建筑标识系统与常见问题分析052
3.6.1标识系统分类052
3.6.2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054
本章小结056

第4章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方法057
4.1环境障碍补偿法的设计策略057
4.1.1优化通行能力的可接近策略059
4.1.2刺激感觉器官的展示性策略062
4.1.3提高使用效益的操作性策略064
4.2保障使用者活动无障碍的设计原则065
4.2.1活动路线安全便捷065
4.2.2展示观演体验丰富068
4.2.3公共服务易达可用071
4.2.4标识系统易于识别074
本章小结077

第5章无障碍设计法规与实践078
5.1国外无障碍设计法规与实践078
5.1.1以政府为导向的无障碍建设理念与实践078
5.1.2以福利政策为标志的无障碍建设理念与实践080
5.1.3以尊老护残为特征的无障碍建设理念与实践083
5.2我国无障碍设计法规与实践084
5.2.1中国内地(大陆)地区084
5.2.2中国港台地区087
5.3国内外无障碍设计法规的比较089
5.3.1无障碍环境考虑对象的差别089
5.3.2无障碍设计内容的差别090
5.3.3无障碍信息化的差别093
5.3.4定量性指标的差别094
本章小结100

第6章无障碍环境设计实验101
6.1人体尺寸数据修正值测量实验101
6.1.1实验目的101
6.1.2实验方法101
6.1.3实验内容102
6.1.4结果表达与实验报告103
6.2轮椅使用者触及范围模拟实验104
6.2.1实验目的104
6.2.2实验方法104
6.2.3实验内容105
6.2.4结果表达与实验报告105
6.3观展舒适视距及视角范围测量实验108
6.3.1实验目的108
6.3.2实验方法109
6.3.3实验内容109
6.3.4结果表达与实验报告110
本章小结111

附录1文化类建筑无障碍设计指导书(自编)112

附录2无障碍环境研究调查问卷(自编)132

参考文献138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