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环境影响评价(沈连峰)

环境影响评价(沈连峰)

  • 作者
  • 沈连峰、吴娟、苏彩丽 主编

《环境影响评价》教材结合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全新导则、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产业政策和技术方法,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编制内容的要求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前言与总则、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环保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环境影...


  • ¥69.00

ISBN: 978-7-122-44061-7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5-01-01

图书信息

ISBN:978-7-122-44061-7

语种:汉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5-01-01

装帧:平

页数:309

内容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教材结合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全新导则、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产业政策和技术方法,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编制内容的要求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前言与总则、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环保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本教材语言精练,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
本教材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师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沈连峰,河南农业大学环境系,副教授,本人200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后到河南农业大学环境系任教,近年来先后担任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学导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授权专利8项,以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出版教材各1部,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除了学校教学研究工作外,还参与大量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表100多个,合作污水处理工程项目10多个,作为河南省环保专家库专家经常参加环保工程治理方案审核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评审。

图书前言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是在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从1973年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在我国首次提出,到1989年《环境保护法》和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颁布,再到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和2018年的再次修订,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逐渐在我国得到重视和推广。
目前我国大多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都开设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适应我国环境管理的要求,体现最新环保技术成果,更新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组织河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市气象局和中赟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业教师、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共同编写了本书。编写过程中结合了编者多年讲授环境影响评价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作的经验,参透了各环境要素最新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参考了众多教材和技术资料。内容设置上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要求,突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可用于高等院校环境类相关专业师生教材,也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参考用书。
参编人员及分工:沈连峰(第7.2.5~7.2.6节,第9章);吴娟(第7.1~7.2.3节);苏彩丽(第6.1~6.5节,第6.7节);周军(第3~4章,第7.3节);孙金华(第1章,第8章);乌德(第12章);周震峰(第13章);马丽(第6.6节,第7.4~7.5.3节,第11.2~11.3节);陈荣平(第7.2.4节);苗蕾(第2章,第6.8节,第7.7节);郑龙辉(第7.5.4节,第7.6节,第10章);桂新(第5章,第11.1节)。王顼、刘春、刘强、吴众伟、李小利、李聪、李淑红、赵兵、赵晓辉等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校对。全书由沈连峰、吴娟、苏彩丽统稿。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收集资料不够全面,编写时间仓促,教材中难免有遗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使本教材内容日趋丰富、完善。

编者
2022年7月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和作用1
1.2环境影响评价类型1
1.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
1.2.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
1.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2
1.2.4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2
1.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3
1.4环境影响评价程序3
1.4.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3
1.4.2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3
1.5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5
1.6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历程5
1.6.1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概况5
1.6.2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概况6
1.7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特点9
1.7.1法律强制性9
1.7.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9
1.7.3分类管理9
1.7.4分级审批10
1.7.5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10
1.8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12
1.9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控制12
1.9.1建立内部审核制度12
1.9.2注重附图和附表的绘制13

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14
2.1环境法规的构成14
2.1.1法律14
2.1.2环境保护行政法规16
2.1.3环境保护部门规章16
2.1.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16
2.1.5环境标准17
2.1.6环境保护国际公约17
2.2环境法规的相互关系17
2.3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法律法规18
2.3.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18
2.3.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8
2.3.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
2.4环境政策19

第3章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20
3.1环境评价标准分类与分级20
3.2环境质量标准21
3.2.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1
3.2.2水环境质量标准23
3.2.3声环境质量标准26
3.2.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7
3.3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29
3.3.1综合排放标准29
3.3.2行业排放标准33
3.3.3污染控制标准37
3.4环境监测方法标准38
3.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38
3.6环境基础标准39
3.7地方环境标准39
3.8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39

第4章前言与总则414.1前言41
4.2总则41
4.2.1编制依据41
4.2.2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43
4.2.3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重点46
4.2.4评价范围与环境敏感区52
4.2.5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56

第5章工程分析575.1工程分析概述57
5.1.1工程分析在环评报告书中的任务和作用57
5.1.2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58
5.1.3工程分析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工程设计的关系58
5.1.4工程分析的重点58
5.1.5工程分析的阶段58
5.2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59
5.2.1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59
5.2.2工程分析方法59
5.2.3工程分析内容60
5.3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71
5.3.1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71
5.3.2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重点71
5.3.3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71
5.4污染源强计算73
5.4.1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73
5.4.2燃料燃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75
5.4.3工艺尾气污染源强和排放参数的确定77
5.5清洁生产分析79
5.5.1清洁生产的内容79
5.5.2清洁生产水平分析80
5.5.3清洁生产指标分析82

第6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84
6.1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要求与方法84
6.2自然环境调查85
6.2.1自然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85
6.2.2环境保护目标调查内容87
6.3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87
6.3.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87
6.3.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89
6.3.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92
6.4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94
6.4.1调查范围94
6.4.2调查时间94
6.4.3水文情势调查95
6.4.4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95
6.4.5污染源调查96
6.4.6水质调查98
6.4.7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99
6.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02
6.5.1调查任务102
6.5.2调查方法103
6.5.3调查内容103
6.5.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109
6.5.5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111
6.6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12
6.6.1土壤学的基本知识112
6.6.2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内容和方法115
6.6.3土壤环境现状监测118
6.6.4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20
6.7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21
6.7.1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121
6.7.2声环境评价量的含义和应用122
6.7.3环境噪声现状测量125
6.7.4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126
6.7.5声环境现状评价126
6.8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27
6.8.1总体要求127
6.8.2生态现状调查内容127
6.8.3调查方法129
6.8.4生态现状调查要求130
6.8.5陆生维管植物调查130
6.8.6陆生动物调查131
6.8.7水生生物调查131
6.8.8生态现状评价131

第7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36
7.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36
7.1.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内容136
7.1.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41
7.1.3大气污染物扩散点源扩散模式143
7.1.4非点源扩散模式153
7.1.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中参数的选择与计算157
7.1.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66
7.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67
7.2.1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167
7.2.2预测方法的选择172
7.2.3预测条件的确定173
7.2.4模型概化176
7.2.5预测模型177
7.2.6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82
7.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83
7.3.1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183
7.3.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85
7.4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85
7.4.1预测评价范围与因子186
7.4.2预测与评价方法186
7.5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88
7.5.1声环境评价任务与步骤188
7.5.2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89
7.5.3户外声传播的衰减计算190
7.5.4典型行业噪声预测模型200
7.6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204
7.6.1固体废物的分类204
7.6.2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206
7.7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09
7.7.1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209
7.7.2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213

第8章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216
8.1概述216
8.1.1环境风险216
8.1.2环境风险评价217
8.1.3环境风险评价与其他评价的区别217
8.2环境风险评价程序与内容218
8.3环境风险评价方法221
8.3.1环境风险潜势级别划分方法221
8.3.2风险识别方法224
8.3.3源项分析方法224
8.3.4事故源强计算方法226
8.3.5环境风险预测方法231
8.3.6环境风险评价233
8.4环境风险管理234
8.4.1环境风险管理目标234
8.4.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234
8.4.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求234
8.5环境风险评价结论与建议235
8.5.1项目危险因素235
8.5.2环境敏感性及事故环境影响235
8.5.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235
8.5.4环境风险评价结论与建议235

第9章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236
9.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236
9.1.1大气污染物的分类236
9.1.2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237
9.1.3气态污染物防治技术237
9.1.4主要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工艺239
9.2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244
9.2.1地表水污染的分类及污水处理工艺244
9.2.2废水的物理处理技术245
9.2.3废水的化学处理技术247
9.2.4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248
9.2.5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249
9.2.6污泥的处理处置252
9.3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253
9.3.1地下水污染原因、来源253
9.3.2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254
9.3.3地下水污染控制和修复措施255
9.4土壤污染防治与保护措施256
9.4.1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径256
9.4.2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要求256
9.4.3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措施257
9.4.4土壤环境生态影响保护措施258
9.5噪声污染防治措施260
9.5.1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及确定原则260
9.5.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工程措施261
9.6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262
9.6.1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262
9.6.2固体废物的收集和运输264
9.7生态保护措施265
9.7.1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及应遵守的原则265
9.7.2生态影响防护措施265
9.7.3生态监理与监测266
9.7.4绿化267
9.7.5生态影响的补偿267
9.8环境风险防范措施267
9.8.1环境风险的防范与减缓措施267
9.8.2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268
9.9环保投资和竣工环保验收269
9.9.1环保投资269
9.9.2竣工环保验收269

第10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271
10.1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概述271
10.1.1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必要性271
10.1.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271
10.2环境经济评价方法272
10.2.1环境价值272
10.2.2环境价值评估方法272
10.3费用效益分析272
10.3.1费用效益分析与财务分析的差别273
10.3.2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273
10.3.3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步骤274

第11章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276
11.1环境管理276
11.1.1环境管理的目的276
11.1.2环境管理的必要性276
11.1.3环境管理机构及职责277
11.1.4环境管理制度277
11.2环境监测计划280
11.2.1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281
11.2.2运行期环境监测计划281
11.2.3退役环境监测计划282
11.2.4应急监测计划283
11.3污染物排放管理要求284
11.3.1污染物排放管理的依据284
11.3.2排污口管理287
11.3.3环境信息公开287

第12章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89
12.1评价结论编制要求289
12.2评价结论编制内容289
12.3评价结论专题小结与建议289

第13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93
13.1基本概念293
13.2评价原则和方法294
13.2.1评价目的294
13.2.2评价原则294
13.2.3评价范围294
13.2.4评价流程294
13.2.5评价方法296
13.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296
13.3.1规划分析296
13.3.2现状调查与评价297
13.3.3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99
13.3.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00
13.3.5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301
13.3.6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303
13.3.7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要求304
13.3.8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304
13.3.9公众参与和会商意见处理304
13.3.10评价结论304
13.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305
13.4.1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305
13.4.2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图件的要求306
13.4.3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主要内容307

思考题308

参考文献309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