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基础化学(方俊天)

基础化学(方俊天)

  • 作者
  • 方俊天、刘嘉、韩漠 主编

本教材是经过长期的教学摸索,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生物化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整合编写而成的。在内容的编写上,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重点鲜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本书内容包括实验室基本操作、溶液理论、酸碱平衡理论、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法、非水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


  • ¥45.00

ISBN: 978-7-122-14130-9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0-05-01

图书信息

ISBN:978-7-122-14130-9

语种:中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0-05-01

装帧:平装

页数:240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经过长期的教学摸索,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生物化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整合编写而成的。在内容的编写上,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重点鲜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本书内容包括实验室基本操作、溶液理论、酸碱平衡理论、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法、非水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物质结构基础、烷烃与环烷烃、烯烃与炔烃、芳香烃与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
  本教材通俗易懂、简明精练、强化化学基础知识,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现代性。
  本教材可应用于高职高专环境工程、化学分析、应用化工、煤化工等专业,也可应用于资源环境、生物工程、制药等专业以及在职职工的培训。

图书前言

  我国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有十几年的时间,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和探索,高职高专教材日趋完善,种类齐全,教师依据自身的教学情况、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由于各地经济状况、自然优势、产业特点的不同,所需高级技术操作工的知识、技能侧重点也有一些不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生物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专业的教师,依据本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自然优势和产业特点,经过长期的教学摸索,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设置课程,共同参与教学与实践。针对生物工程及化学工程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的特点,本着“够用”的原则,编写了基础化学教材。
  本教材溶液理论与氧化还原滴定部分由戴莹莹、张立坤执笔;酸碱平衡、分子结构理论由张燕青、张立坤执笔;滴定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与配位滴定法由李霞、刘迎贵执笔;实验室基本操作、重量分析法由刘嘉、张燕青执笔;非水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由刘嘉、李霞执笔;比色及分光光度法、羧酸及其衍生物由方俊天、刘迎贵执笔;烷烃与环烷烃、烯烃与炔烃由胡长峰、方俊天执笔;芳香烃与卤代烃、醇、酚、醚由韩漠执笔;醛和酮由萨仁图娅、胡长峰执笔;含氮有机化合物由韩漠、张立坤执笔;杂环化合物由刘嘉、刘迎贵执笔;教材的统稿由刘迎贵、韩漠完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专家学者的帮助,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的周长俞、呼和浩特卫生学校马翼寅在编写过程中也给予了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与遗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2年2月

目录

第1章实验室的基本操作
11简单玻璃工
111玻璃管(棒)的清洁与切割
112玻璃管的弯曲
113滴管、毛细管与玻璃钉的制作
12常用玻璃仪器及使用
121精密玻璃量器的使用
122一般玻璃仪器的使用
13常用试液、缓冲液和指示液的配制
131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
132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
133指示剂与指示液的配制
14纯水的制备及其制备原理
15回流与蒸馏操作
151回流与回流装置
152蒸馏与蒸馏装置
153绝对无水苯与绝对甲醇的制备
16萃取
161液液萃取原理
162液液萃取操作
163固液萃取操作
17过滤、加热与干燥
171过滤的分类与基本操作
172常压过滤及其基本操作
173减压过滤及其基本操作
174加热的种类与适用范围
思考与练习

第2章溶液理论
21水——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
211水的性质
212水在生命体及食品中的作用
22溶液
221关于溶液的一般概念
222溶解过程
223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24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23胶体溶液
231分散体系
232溶胶
233高分子溶液
思考与练习

第3章酸碱平衡理论
31酸碱理论
311阿伦尼乌斯(Arrhenius)电离理论
312酸碱质子理论
313路易斯(Lewis)电子理论
32酸、碱的离解平衡
321离解常数
322离解度
323离解常数和离解度的关系
33酸碱溶液中pH值的计算
331强酸、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32一元弱酸、弱碱的溶液pH值的计算
333其他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34同离子效应
34缓冲溶液
341概念
342缓冲原理
343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344缓冲溶液的配制
思考与练习

第4章重量分析法
41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和沉淀剂的选择
411沉淀法的一般操作步骤
412气化法的一般操作步骤
4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421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422同离子效应
423盐效应
424酸效应
425络合效应
43沉淀的形成过程
431沉淀的分类
432晶体沉淀的形成过程
433形成良好晶体沉淀的条件和方法
434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称量形式的要求
44重量分析法的结果计算
441换算因数的计算
442沉淀剂用量的计算
443取样量的计算
45重量分析法应用实例
思考与练习

第5章滴定分析法
51概述
511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512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513滴定方式简介
52标准溶液与常用的基准物质
521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522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与管理
523滴定分析的主要仪器和操作
53滴定分析的基本计算
531滴定度的计算
532一般溶液配制时浓度的计算
533标定标准溶液的计算
思考与练习

第6章酸碱滴定法
61酸碱平衡理论简介
62溶剂的酸碱性
62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可以把溶剂进行分类
622水溶液中酸碱的强度
63酸碱指示剂
63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与变色范围
632酸碱指示剂的配制
633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及其用量
64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641强酸与强碱之间的滴定和指示剂的选择
642一元弱酸的滴定
643一元弱碱的滴定
65酸碱滴定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651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652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66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661小苏打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测定
662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663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思考与练习

第7章非水滴定法
71非水滴定的原因
711非水滴定的溶剂
712拉平效应与示差效应
72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
721溶剂的选择
722滴定终点的确定
73非水滴定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731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的配制与标定
732甲醇钠滴定液(01mol/L)的配制与标定
74非水滴定法应用实例
思考与练习
第8章配位滴定法
81概述
811能够用于配位滴定的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
812配位化合物的分类
82EDTA的性质及其配位化合物
83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831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
832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
84配位滴定原理
841配位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842配位反应的完全程度
843配位滴定反应进行完全所需要的pH值
844配位滴定的指示剂
85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851控制溶液的酸度
852利用掩蔽和解蔽
86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
861EDTA标准溶液(005mol/L)的配制与标定
862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药品的含量测定
87配位化合物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思考与练习

第9章沉淀滴定法
91概述
92摩尔(Mohr)法
921摩尔法的工作原理
922铬酸钾指示液的用量
923滴定条件的选择
93佛尔哈德(Volhard)法
931佛尔哈德法的滴定原理
932滴定条件的选择
94法杨司(Fajans)法
941法杨司法的原理
942滴定条件的选择
95沉淀滴定法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96沉淀滴定法的计算与应用实例
961沉淀溶解度和溶度积的计算
962分级沉淀的计算
963沉淀滴定法的计算
思考与练习

第10章氧化还原滴定
101概述
1011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分类
1012电极电势
102电位滴定
103氧化还原滴定法
1031概述
1032滴定过程中电势的变化及滴定曲线
1033氧化还原指示剂
104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应用实例
1041高锰酸钾法
1042重铬酸钾法
1043碘量法
思考与练习

第11章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
111基本概念与定律
1111基本概念
1112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
112目视比色法
1121目视比色法简介
1122重金属的检测(略)
1123砷盐的检测(略)
11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13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
113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验操作规程
1133分光光度法应用实例
11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验操作规程
1141定义
1142仪器
1143样品测定操作方法
1144注意事项
1145结果计算
115TU190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准操作规程
1151操作方法
1152注意事项
思考与练习

第12章物质结构基础
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21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理论认识过程
1212四个量子数
1213核外电子的排布
1214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2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221离子键理论
1222共价键理论
1223杂化轨道理论
1224杂化轨道的类型
1225化学键理论总结
123分子间作用力
1231取向力
1232诱导力
1233色散力
1234氢键
思考与练习

第13章烷烃与环烷烃
131烷烃的概念
132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1321烷烃的结构
1322烷烃的同系物和构造异构
133烷烃的命名
1331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1332烷基
1333烷烃的命名法
134烷烃的构象
1341乙烷的构象
1342正丁烷的构象
135烷烃的物理性质
1351熔点的递变规律
1352沸点的递变规律
136烷烃的化学性质
1361卤代反应
1362氧化反应
1363裂化反应
1364异构化反应
1365石油化学工业简介
137脂环烃
1371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1372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1373环烷烃的性质
思考与练习

第14章烯烃与炔烃
141烯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1411乙烯分子的结构
1412烯烃的异构现象
142烯烃的命名
1421烯基
1422烯烃的命名
143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1431顺/反异构体的命名方法
1432Z/E构型标记法
144烯烃的物理性质
145烯烃的化学性质
1451加成反应
1452氧化反应
1453聚合反应
1454α氢的反应
146二烯烃
146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1462共轭二烯烃的共轭效应
1463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147炔烃
1471乙炔分子的结构
1472炔烃的命名
1473炔烃的物理性质
1474炔烃的化学性质
思考与练习

第15章芳香烃与卤代烃
151芳香烃的概念
1511芳香烃的分类
1512苯的组成与结构
1513苯同系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命名
1514苯系芳香烃的物理性质
1515苯系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1516苯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1517苯环亲电取代基的定位规律
152卤代烃的概念
1521卤代烃的分类
1522卤代烃的命名
1523卤代烃的性质
1524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1525一卤代烃的制备
1526重要的卤代烃
思考与练习

第16章醇、酚、醚
161醇
1611醇的分类和命名
1612醇的物理性质
1613醇的化学性质
1614重要的醇
162酚
1621酚的分类和命名
1622酚的物理性质
1623酚的化学性质
1624重要的酚
163醚
1631醚的命名
1632醚的物理性质
1633醚的化学性质
1634重要的醚
思考与练习
小知识请不要酒后驾车
第17章醛和酮
171醛和酮的分类及命名
1711醛和酮的分类
1712醛和酮的命名
1713同分异构现象
172醛和酮的性质
1721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1722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173重要的醛和酮
1731重要的醛
1732重要的酮
174醛和酮的制取
1741醇的氧化
1742以烯烃为原料
1743以炔烃为原料
1744芳香烃的酰基化
思考与练习
小知识人造香料和香精
第18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181羧酸
1811羧酸的命名
1812羧酸的物理性质
1813羧酸的化学性质
1814羧酸的制备
182羧酸的衍生物
1821羧酸衍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182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1823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特性
1824羧酸衍生物的化学反应
183油脂
思考与练习
第19章含氮有机化合物
191硝基化合物
1911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912硝基的结构
1913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914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92胺
1921胺的分类和命名
1922胺的物理性质
1923胺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1924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925重要的胺
19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概述
1931重氮盐的制备——重氮化反应
1932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思考与练习
小知识请您远离毒品

第20章杂环化合物
201分类和命名
201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
2012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202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2021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2022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203杂环化合物的性质
2031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2032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04重要的杂环化合物
205生物碱
2051生物碱的分类、命名和基本结构
2052生物碱的分布规律和一般性质
思考与练习
小知识关于三聚氰胺
参考文献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