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上下卷)

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上下卷)

  • 作者
  • 师昌绪 李恒德等 主编

本书由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周廉院士主编,组织十余位院士、数百位专家共同完成,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巨大、全面系统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大型工具书。全书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法,对材料的成分加工/合成结构性质使用效能进行论述,介绍了各种不同材料的性能、制造方法、工艺应用、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代表了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的发展水平。编写人员均为我国材...


  • ¥460.00

ISBN: 7-5025-2156-9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04-01-08

图书介绍

ISBN:7-5025-2156-9

语种:中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4-01-08

装帧:精装

页数:2924

精彩书摘

本书由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周廉院士主编,组织十余位院士、数百位专家共同完成,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巨大、全面系统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大型工具书。全书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法,对材料的成分加工/合成结构性质使用效能进行论述,介绍了各种不同材料的性能、制造方法、工艺应用、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代表了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的发展水平。编写人员均为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专家、教授、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所以本书具有综合性、知识性、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和适用性,它的出版使我国材料科学界完成了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全书分上、下两卷,共13篇。上卷包括:第1篇基础篇,第2篇制备和加工篇,第3篇组织结构篇,第4篇性能与测试篇,第5篇使用行为篇,第6篇金属材料篇;下卷包括:第7篇无机非金属材料篇,第8篇高分子材料篇,第9篇复合材料篇,第10篇半导体材料篇,第11篇特种功能材料篇,第12篇生物医用材料篇,第13篇生态环境材料篇。书后有中英文索引,以方便读者查阅。

目录

上 卷
第1篇 基础篇
11 导论
12 化学元素
13 材料的物理基础
14 材料的化学基础
15 材料的力学基础
16 材料的物理化学基础
17 相图
18 常用数学公式
第2篇 制备和加工篇
21 导论
22 特种冶金技术
23 粉体制备技术
24 粉体成型与烧结技术
25 反应加工技术
26 凝固技术
27 纤维制备技术
28 薄膜制备技术
29 表面改性和涂层技术
210 塑性加工技术
211 高分子合成技术
212 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
213 焊接与连接技术
214 化学微组装与生物微组装技术
第3篇 组织结构篇
31 导论
32 晶体学基础
33 结构与键
34 准晶
35 非晶态
36 晶体缺陷
37 相、相变与组织演变
38 表面和界面结构
39 高分子结构
310 液晶的结构
311 组织结构观察和测试技术概述
312 低倍组织和无损探伤
313 光学显微术与定量金相方法
314 扫描电子显微术和微观形貌
315 多晶X射线衍射测定结构
316 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结构
317 小角X射线散射测定结构
318 X射线吸收谱精细结构谱(XAFS)测定结构
319 X射线形貌术及高分辨X射线衍射方法
320 中子散射方法测定结构
321 同步辐射X射线源在结构测定上的应用
322 高能电子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术
323 高分辨电子显微术
324 扫描隧道显微术
325 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构
326 激光拉曼散射测定结构
327 核磁共振测定结构
328 穆斯堡尔谱测定局域结构
329 光电子能谱测定结构
330 低能电子衍射术
331 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术
第4篇 性能与测试篇
41 导论
42 基本力学性能及测试方法
43 磁学性能及测试方法
44 热学性能及测试方法
45 光学性能及测试方法
46 声学性能及测试方法
47 电学性能及测试方法
48 低维材料的性能与测试技术
49 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及试验方法
第5篇 使用行为篇
51 导论
52 断裂
53 材料的疲劳
54 高温力学性能
55 摩擦与磨损
56 腐蚀与氧化
57 聚合物老化与降解
58 极端条件下的行为
59 辐照条件下材料的行为
510 失效分析
511 无损检测
512 结构金属材料的残余应力
第6篇 金属材料篇
61 导论
62 铁
63 铁合金
64 钢
65 铝及铝合金
66 镁及镁合金
67 铜及铜合金
68 镍和钴及其合金
69 铅和锌及其合金
610 锡、锑、汞及其合金
611 钛及钛合金
612 钨及钨合金
613 钼及钼合金
614 钽、铌及其合金
615 锆、铪及其合金
616 铼、钒及其合金
617 贵金属
618 铍、锂及其合金
619 镓、铟
620 砷、硒
621 稀土金属
622 高温合金
623 粉末冶金材料
624 金属功能材料下 卷
第7篇 无机非金属材料篇
71 导论
72 氧化物陶瓷
73 氮化物陶瓷
74 碳化物陶瓷材料
75 硼化物陶瓷材料
76 铁电陶瓷
77 压电陶瓷
78 半导体及其敏感陶瓷
79 离子导电陶瓷
710 电介质陶瓷
711 磁性材料(见第11篇第4章)
712 陶瓷成型工艺
713 陶瓷烧结工艺
714 碳素材料
715 特种水泥和混凝土材料
716 新型建筑玻璃
717 无机功能涂层
第8篇 高分子材料篇
81 导论
82 热塑性树脂和塑料
83 热固性高分子材料
84 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
85 合成纤维
86 涂料
87 胶黏剂
88 功能高分子
第9篇 复合材料篇
91 导论
92 复合材料增强体
9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94 金属基复合材料
95 陶瓷(玻璃)基复合材料
96 碳-碳复合材料
97 水泥基复合材料
98 功能复合材料
99 复合材料界面
910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
911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与质量控制
912 复合材料失效分析
913 特种复合材料
第10篇 半导体材料篇
101 导论
102 元素半导体材料
103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104 固溶体半导体材料
105 非晶和微晶半导体材料
106 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及量子器件
107 稀磁半导体材料
108 半导体敏感材料
109 热电及制冷与温差发电材料
1010 半导体硅基材料
1011 有机半导体材料
1012 半导体材料制备
1013 半导体中的杂质和缺陷
1014 半导体材料性能检测技术
第11篇 特种功能材料篇
111 导论
112 光学功能材料
113 介电功能材料
114 磁性材料
115 超导材料
116 核能材料
117 太阳电池材料
118 储氢材料
119 锂离子电池材料
1110 燃料电池材料
1111 磁流体发电材料
第12篇 生物医用材料篇
121 导论
122 医用聚合物材料
123 生物体内可降解吸收材料
124 医用金属和合金
125 生物陶瓷
126 组织工程材料与人工器官--软组织修复与重建
127 骨组织工程与骨替换材料--骨骼-关节系统的修复与重建
128 医用智能材料
129 药物缓释材料
1210 牙科材料
1211 医用介入材料
1212 生物学评价
第13篇 生态环境材料篇
131 导论
132 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
133 材料的生态设计
134 金属类生态环境材料
135 无机非金属类生态环境材料
136 有机高分子材料生态设计与再生利用
137 复合材料
138 可再生资源高分子材料
139 环境工程材料
索引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