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基础化学实验(高丽华)

基础化学实验(高丽华)

  • 作者
  • 高丽华 主编

本书是根据工科院校四大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改革成果(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写的。本书以较短的篇幅融合了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和实验内容,选取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既能了解四大化学实验中的经典内容,又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32.00

ISBN: 7-5025-5764-4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3-08-01

图书信息

ISBN:7-5025-5764-4

语种:中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3-08-01

装帧:平装

页数:224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工科院校四大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改革成果(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写的。本书以较短的篇幅融合了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和实验内容,选取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既能了解四大化学实验中的经典内容,又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书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实验内容、附录三部分,全书共72个实验,由基本操作实验、测定实验、制备实验、性质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六部分组成。为适应21世纪初工科院校化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书选取的实验素材与化工生产、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环境科学密切相关。

图书前言

基础化学泛指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人们习惯称之为“四大化学”。“四大化学”相应的实验历来是彼此独立的,由于需要自成体系,每一门课程的实验教材篇幅都比较大,而实际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且其间有些不必要的重复。社会的进步对高等工科院校的化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的问题,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等。自1997年以来,我们对四大化学实验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实验教学的课程框架上,在保证原四大化学实验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到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改变了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以化学一级学科为平台,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简和重组,将它们组合成一门课程,即“基础化学实验”。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安排是实用、合理的,也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书是我们教研室实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国家级教改项目(世行贷款)“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本书的编写注重“强调基础,突出提高”。为了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使他们练好基本功,本书专门安排了基本操作实验的内容。同时,为了使学生实现由学习知识技能向进行科学研究的过渡,使他们初步掌握一套进行研究工作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本书在系统地完成了四大化学基本实验的基础上,以较大篇幅设置了综合、设计性实验。这部分实验更注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主要的是力求反映近年来化学学科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另外,与科技发展相适应,在仪器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本书尽量采用较新型号的仪器为参考。
本书由高丽华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有李建宇(第一部分1~3及41~46,其中33由周威执笔),杜海燕和刘效兰(第一部分47~411及实验4、实验5、实验39~47),李政一(实验2、实验3、实验13~28、实验58及实验65),孙宇梅(实验29~36、实验56及第三部分),张颂培(实验6、实验11、实验12、实验37、实验38及实验48~55),高丽华(第一部分412、实验1、实验7~10及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部分)。全书由高丽华、李建宇和孙宇梅统稿,高丽华主审。在编写过程中,祝钧阅读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李倩、吴爱萍和孙玉娥帮助收集和整理了资料。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学校教务处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可能存在错误和不当之处,希望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编者
2004年5月于北京

目录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1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常识3
11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3
111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3
112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3
12实验室工作知识6
121实验室安全规则6
122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6
123有关化学试剂的初步知识7
124实验室废液的处理8
2实验中的数据表达与处理9
21误差的概念9
211误差的种类和起因9
212准确度和精密度10
213误差与偏差10
22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12
221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2
222实验结果的表达13
3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15
31常用玻璃仪器及其使用15
311常用玻璃仪器15
312使用标准磨口仪器的注意事项20
313常用玻璃仪器装置20
314玻璃仪器的安装及拆卸23
32基本度量仪器的使用24
321称量仪器的使用24
322基本度量仪器的使用28
33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35
331酸度计35
332电导率仪37
333检流计39
334直流电位差计40
335标准电池41
336分光光度计42
337阿贝折光仪44
338旋光仪47
339显微熔点测定仪49
3310气相色谱仪49
34实验室常用设备的使用52
341干燥设备52
342恒温水浴53
343电动设备54
344气体钢瓶54
345真空泵55
4化学实验基本操作57
41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57
411玻璃仪器的洗涤57
412玻璃仪器的干燥58
42加热和冷却的方法58
421加热方法58
422冷却方法59
43物质的干燥方法59
431液体的干燥60
432固体的干燥60
433气体的干燥61
44试剂的取用和溶液的配制62
441试剂的取用62
442溶液的配制63
45物质的萃取与洗涤63
451萃取原理63
452操作方法63
46沉淀的生成、过滤和洗涤、烘干和灼烧64
461沉淀的生成65
462沉淀的过滤和洗涤65
463沉淀的烘干和灼烧67
47重结晶68
471选择合适的溶剂68
472配制热饱和溶液69
473活性炭脱色及热过滤69
474冷却、结晶、干燥69
48熔点的测定与温度计的校正70
481熔点的测定70
482温度计的校正71
49蒸馏72
491常压蒸馏72
492分馏73
493水蒸气蒸馏73
494减压蒸馏74
410沸点的测定75
4101常量法75
4102微量法75
411升华76
4111基本原理76
4112操作方法76
412薄层色谱、柱色谱和纸色谱77
4121薄层色谱法(TLC)77
4122柱色谱法78
4123纸色谱法79
第二部分实验
5基本操作实验83
实验1玻璃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干燥83
实验2分析天平称量练习83
实验3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比较84
实验4乙酰苯胺重结晶86
实验5乙酰苯胺熔点的测定87
实验6硫酸铜的提纯89
实验7工业乙醇的蒸馏90
实验8三组分混合物的萃取分离91
实验9薄层色谱法分离邻硝基苯胺与间硝基苯胺92
实验10柱色谱法分离荧光黄与亚甲基蓝93
6测定实验95
实验11反应速率与活化能的测定95
实验12乙酸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97
实验13酸碱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100
实验14工业碳酸钠总碱度的测定102
实验15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103
实验16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105
实验17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106
实验18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07
实验19高锰酸钾法测定钙的含量108
实验20硫代硫酸钠溶液的配制及标定110
实验21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111
实验22邻二氮杂菲吸光光度法测定铁112
实验23水中微量MnO-4 和Cr2O2-7的吸光光度法测定114
实验24乙酸的电位滴定117
实验25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水样中微量氯118
实验26三氯苯酚存在下苯酚含量的紫外光谱法测定120
实验27醇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122
实验28异丁醇的气相色谱测定123
实验29液体黏度的测定125
实验30黏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128
实验31互溶双液系相图的绘制130
实验32配合物组成及平衡常数的测定133
实验33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136
实验34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138
实验35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142
实验36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144
7制备实验146
实验37高锰酸钾的制备146
实验38硫酸亚铁铵的制备147
实验39环己烯的制备148
实验401溴丁烷的制备150
实验412甲基2己醇的制备151
实验422乙基2己烯醛的制备153
实验43正丁醚的制备155
实验44己二酸的制备156
实验45肉桂酸的制备158
实验46甲基橙的制备159
实验47乙酸正丁酯的制备161
8性质实验163
实验48单、多相离子平衡163
实验49氧化还原反应165
实验50配位化合物的性质166
实验51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168
实验52氮、磷、氧、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171
实验53P区重要金属化合物的性质173
实验54d区重要化合物的性质175
实验55ds区重要化合物的性质178
实验56胶体的制备与性质180
9综合性实验182
实验57trans【Co(en)2Cl2】3【Fe(ox)3】·45H2O的制备及其组成测定182
实验58新鲜蔬菜中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及含量的测定184
实验59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186
实验60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微量合成和鉴定188
实验612甲基2亚硝基丙烷的制备、表征及动力学性质的测定190
实验62铕(Ⅲ)乙酰丙酮邻二氮杂菲配合物荧光粉的制备193
实验63纳米TiO2的制备、表征及在降解环境污染物中的应用195
实验64洗衣粉中活性组分与碱度的测定197
10设计性实验199
实验65酒质量的分析199
实验66草酸根合铁(Ⅲ)酸钾的合成、组成和性质测定199
实验67蔬菜中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200
实验68亮菌甲素的合成200
实验69工业漂粉精中有效氯和固体总钙量的测定200
实验70亚硫酸根·五氨合钴(Ⅲ)亚硫酸盐的制备及取代反应的速率常数的
测定201
实验71纳米材料TiO2的制备、表面电性质及其悬浮体的稳定性研究201
实验72H4SiW12O40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的研究202
第三部分附录
附录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5
附录2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206
附录3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208
附录4有专用名称的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208
附录5力单位换算208
附录6压力单位换算208
附录7能量单位换算209
附录8常用物理常数209
附录9SI词头209
附录102982K时各种酸的酸常数210
附录112982K时各种碱的碱常数210
附录12一些常见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211
附录13常用酸碱指示剂211
附录14酸碱混合指示剂212
附录15沉淀及金属指示剂212
附录16氧化还原法指示剂213
附录17常用基准物质213
附录18实验室常用酸、碱溶液的浓度213
附录19常用缓冲溶液的pH范围214
附录20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214
附录21实验室中一些试剂的配制方法215
附录22式量电位216
附录23标准电极电位(2982K)217
附录24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2K)218
附录25水的饱和蒸气压219
附录26水的表面张力219
附录27水的绝对黏度219
附录28常用溶剂的物理常数220
附录29一些液体的蒸气压221
附录30不同温度下液体的密度222
附录31常见离子及化合物的颜色222

发送电子邮件联系我们